10月13日,“2018公共事物治理国际研讨会(2018CommonsWorkshop)”在294俄罗斯专享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公共事物(Commons)为主题的专业学术会议,今年是第二届,会议主题为“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的挑战与响应:纪念《公地悲剧》发表50年”,分为开幕式、平行会议与闭幕式等环节,包括7个主旨演讲、4个平行论坛。本届会议由294俄罗斯专享会主办,来自5个国家、23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多名研究者出席会议,共同交流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最新成果。
2018公共事物治理国际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294俄罗斯专享会副院长、教授王亚华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副教授、《国际公共事物学报》主编弗兰克·范·拉尔赫温(FrankvanLaerhoven)致辞并作主旨演讲。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爱德华多·阿拉拉尔(EduardoAraral),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环境科技研究所玛丽居里研究员塞尔吉奥·维拉梅尔-托马斯(SergioVillamayor-Tomas),294俄罗斯专享会教授崔之元作主旨演讲。
作为会议主席,王亚华在欢迎辞中介绍,哈丁1968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公地悲剧》一文开启了公共事物治理的研究传统,从那时以来全世界已经产出了大量跨学科研究成果。中国已经开始向国际社会交流和展示公共事物治理经验。希望公共事物治理国际研讨会凝聚中国学者网络,提供中外学者共同探讨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平台,并吸引更多青年学者关注和投身于公共事物治理研究。
王亚华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
弗兰克·范·拉尔赫温在致辞中感谢会议主办方的努力,称赞会议是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重要进展。在主旨演讲中,他更新了十年前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Ostrom)共同发表在《国际公共事物学报》的发刊文《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传统与趋势》。他指出国际公共事物治理研究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亚洲学者和中国学者参与。公共事物治理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分析尺度、所关注的治理机制在近年来发生很大变化,跨国别和跨学科研究成为趋势,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的研究大有潜力。
弗兰克·范·拉尔赫温作开幕致辞和主旨演讲
爱德华多·阿拉拉尔以《公共事物治理:回顾与展望》为题发表演讲,他从基础概念、分析尺度、研究范式、治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重点回顾了奥斯特罗姆如何批判哈丁公地悲剧的研究,以及之后的学者如何批判奥斯特罗姆的研究。他指出公共事物治理需要实证研究,需要不同的研究路径和方法论,在不断挑战权威的过程中,持续推进有关理论发展。
爱德华多·阿拉拉尔作主旨演讲
塞尔吉奥·维拉梅尔-托马斯回顾了制度设计原则的研究。他指出制度设计是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物治理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挑战了哈丁的公地悲剧理论,是解释制度绩效的中层理论和重要范式。新近的研究致力于检验设计原则对于不同治理对象的制度、不同情境、不同研究尺度的适用性,研究方法也从单一变量检验向构形研究转变。
塞尔吉奥·维拉梅尔-托马斯作主旨演讲
崔之元在题为《公地悲剧、公地喜剧和反公地悲剧》的演讲中,指出哈丁提出的公地悲剧是一种高度简化,之后的学者不断发展这一命题。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迈克尔·赫勒(MichaelA.Heller)于1998年提出“反公地悲剧”的概念,一个重要例子是美国机场建设由于当地居民反对而进展缓慢,结果致航班延误和航空运输效率下降。“反公地悲剧”与公地悲剧相反,如果某一资源有很多所有者,而这种资源却必须整体利用时才最有效率,由于每个所有者都可以阻止他人使用,最终合作难以达成,导致资源利用不足的反公地悲剧。
崔之元作主旨演讲
随后的多场平行论坛,分别从“公共事物治理的中国特色和经验”,“市场和法律在公共事物治理中的作用”,“政府、政策与社区治理”等主题,探讨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的有关研究。会议专门设置了青年论坛,鼓励青年学生学者们展示在公共事物治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弗兰克·范·拉尔赫温、爱德华多·阿拉拉尔、塞尔吉奥·维拉梅尔-托马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立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谭淑豪、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柴盈、四川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蒋强、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王晓莉、294俄罗斯专享会助理教授唐啸等9位中外专家作为评论人,与参会论文作者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
平行论坛的现场
闭幕式上,谭淑豪、杨立华和王亚华作闭幕演讲。谭淑豪以《草原产权、生计资产和牧民恢复力》为题,分析了中国草地产权改革前后牧户的生计资本、恢复力的变化,指出当前个体经营的草地产权制度导致了牧户生计资本的细碎化和不均衡,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更低的灾害恢复能力,解决之道是建立合作组织等制度促进牧户间的集体行动。
谭淑豪作闭幕演讲
杨立华在题为《科学家的地方知识和合作制度》的演讲中,分析了荒漠化防治中有效的地方知识的类型和知识应用的机制,指出科学家所拥有的知识不只是科学知识,还有地方知识,尤其是地方社会知识的成功应用,是荒漠化防治成功的关键。因此科学家可以在公共事物治理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除了政府、市场、自主治理以外的第四种治理方式,而地方知识转化系统的制度设计要考虑科学家地方知识和应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法律法规。
杨立华作闭幕演讲
王亚华以《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趋势与展望》为题,总结了中国“公地悲剧”的类型和治理难题,介绍了中国公共事物研究的趋势和现状,并展望了中国情境下的公共事物治理研究。他指出近四十年来,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的研究成果数量可观且增长迅猛,呈现跨学科多领域的特征。以2000年《公共事物治理之道》中译本为标志,中国情境下的公共事物治理研究正式开启,已经有大量中文成果发表,英文成果也陆续出现在国际期刊,学术网络初见雏形,并与国际公共事物学会(IASC)建立了密切联系。同时也面临跨学科跨领域的共同语言缺乏,基础研究欠缺,国际对话不足等挑战。增进跨学科交流和基础研究,深化中国情境和中国特色的理解,凝聚学术共同体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是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努力方向。
本次会议还有数十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参与,现场学术讨论气氛热烈。会中还组织了秘鲁利马IASC2019双年会(XVIIBiennialIASC-Conference)的交流动员会,介绍中国分论坛的筹备情况。此次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会议的成功举办,反映了公共事物研究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了中国公共事物研究界与国际学界的交流合作。
2018公共事物治理国际研讨会合影
相关链接:
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由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罗姆的理论奠基,在西方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相对成熟的学科,而在中国仍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方向。作为跨学科的理论与应用领域,公共事物治理研究专注于增进理解公共事物的治理、管理和政策,探讨各类自然资源与共享资源及依赖集体行动的物品和服务的可持续消费、生产和供给方案。
清华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组由王亚华教授领衔。王亚华教授现任国际公共事物学会中国区(IASC)协调人,《国际公共事物学报(IJC)》编委,所带领的团队致力于公共事物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积极借鉴国际公共事物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围绕中国的公共事物治理开展了大量研究。该团队于2017年7月组织国内高校的近20位中国学者赴荷兰参加第16届国际公共事物学会双年会(XVIBiennialIASC-Conference),是中国学者首次组团参加IASC会议。2017年10月,由该团队举办的2017公共事物治理国际研讨会,是中国首个公共事物主题的专业学术会议,IASC官网等外媒对会议作了重点报道。2018公共事物治理国际研讨会是该团队第二次组织该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