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辜胜阻副主席,彭刚副校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亲爱的院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对每一位清华公管人,都会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之际,国家领导人、各界嘉宾和师生院友济济一堂,共同庆祝清华公管建院20周年,一起分享清华公管人的喜悦与光荣。这里,我们要感谢首任院长陈清泰教授、第二任院长薛澜教授,以及各个时期为学院竭诚奉献的全体教职员工和历届班子成员,你们执着的敬业精神、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深切的家国情怀,滋养了清华公管,培育了一批批莘莘学子。
我们要感谢5000多名公管院友,你们在各行各业的辛勤耕耘和卓越贡献,铸就了清华公管的荣耀与辉煌。
我们要感谢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公共管理在中国是年轻的学科,我们是幸运的,因为一路上有你们相伴相随、共同成长。
我们还要感谢长期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部委领导、学校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因为有你们,我们信念坚定,方向明确,内心充满了力量。
此时此刻,我们更要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时代,这是孕育清华公管、孕育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肥沃土壤,是滋养人才成长和攀登学术高峰的不尽源泉。
二十年前的今天,清华大学在21世纪发展研究院和公共管理系的基础上,率先成立了公共管理学院。过去的二十年,是清华公管与中国公共管理实践快速发展同行、取得丰硕成果的二十年。二十年来,学院的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简要汇报。
一是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密切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接轨国际学科前沿,形成了政府管理与创新、政治与公共政策、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四个基础学科方向,以及科技与创新政策、国情研究、发展战略与规划、社会风险与应急管理、廉政治理、两岸经济政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等若干应用政策领域。
学院拥有一支跨学科、国际化、高素质、老中青结合的专职教师队伍,包括长江特聘教授3名,青年长江1名;杰青3名,优青2名,万人计划哲社领军人才1名,青年拔尖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学院拥有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第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学院还聘请了斯蒂格利茨、霍尔德伦等全球顶尖学者,以及辜胜阻、陈德铭、陈锡文、杨伟民等顶尖政策专家担任兼职、兼聘教授。
二是人才培养。学院坚持高质量、多层次、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定位,形成了包括博士、硕士、MPA、本科辅修和全英文硕士项目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累计招收各类学生5882名。在全日制学生中,留学生比例达到了35%。
学院注重教学理念和模式创新,在国内率先成立第一家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开发中英文案例及多媒体案例1400多个,服务于清华及国内外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大力推广慕课教学,先后推出10门慕课,在线选课突破35万人。
学院坚持务实、引领和创新的教育理念,密切结合国家需求,累计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培养了3156名MPA毕业生。2007年启动国际公共管理和国际发展与治理等全英文项目,面向发展中国家累计培养了464名毕业生,覆盖全球6大洲87个国家。学院MPA项目也是美国之外全球首例通过NASPAA国际认证的MPA项目,在2018年全国首轮MPA教育评估中也被评为A+级。
二十年来,学院培养了一批学业出众、素质全面、甘于奉献,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公管学子。一批清华公管博士毕业生活跃在北大、清华、人大、浙大、上海交大、天大、香港科大等知名高校的讲台。2009届硕士毕业生程莉,一位来自上海的姑娘,主动申请到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工作,一干就是10多年。2012级IMPA学生柯好(Kraffa Blaise),来自科特迪瓦,毕业后创办了支持孤儿教育的慈善机构。
三是科学研究。学院始终坚持高质量科研导向,科研水平不断上新台阶。建院20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7亿元。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00余篇,出版中文著作350余部,英文著作40余部。一批高水平成果发表在中英文顶尖学术期刊,获得了国际国内多项学术荣誉。
我们努力讲好中国发展的理论故事,围绕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社会治理、廉政与反腐败、危机管理等中国特色治理实践,形成了一批具有开拓性和前沿性的理论成果,例如薛澜教授的《科技全球化与中国发展》获得了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胡鞍钢教授的《中国政治经济史论》,译成了多国文字。
我们努力推动理论和实践对接,顶天又立地。启动“中国公共管理高端讲坛”,邀请曾培炎、陈竺、丁仲礼、万钢、辜胜阻、周小川等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入理论思考的高层决策者和专家,深度分享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理论思考。遴选成都、杭州、玉溪等地方政府,建设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跟踪和总结基层改革实践。持续举办十四年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成为清华公管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我们致力于搭建全国性学术平台,服务学术共同体。2015年推动发起的中国公共管理学术年会暨青年学者论坛,先后举办了五届,成为国内公管学界影响广泛的学术平台之一。学院智库发起的“清华‘三农’论坛”、“长城工程科技会议”、“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中国PPP论坛”等年度品牌论坛,成为本领域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国家决策的重要平台。主办的《公共管理评论》经过15年办刊历程,2019年正式获批刊号,将努力办成中国公共管理学界共建共享的高水平学术平台。
四是服务国家和社会。学院努力推进学术成果的实践转化,服务国家决策、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进步。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以及多家外国高校和知名智库联合成立22家研究机构,致力于公共政策研究,产生了突出的影响力。其中科教政策研究中心、发展规划研究院、公益慈善研究院等机构被有关部委授予国家级研究基地。
二十年来,学院完成各类重要政策咨询报告800余篇,获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近300次。薛澜曾先后三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学院累计报送政策报告107篇,多篇获批示或采纳。近年来,学院多位教师承担了国家“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发展规划研究院、服务经济研究院还直接承担了中央起草组交办课题,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是中组部认定的全国干部培训高校基地,培训各类学员超过7万人,其中部级以上干部200余人次。与中组部、国研中心、哈佛大学合作的高级公共管理培训项目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干部培训典范。学院还为印度、巴西、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培训中高层官员。与国防大学合作举办的发展中国家高级军官培训班,累计举办11期,培养了1600余名高级军官。
五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清华公管是国际顶尖大学、重要国际组织和智库的密切合作伙伴,成为中国公共管理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窗口之一。先后与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巴黎政大、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外知名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学生交换和合作研究。与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联合发起的清华-哈佛低碳发展与公共政策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了五届。
学院一批专家和机构活跃在国际学术和政策舞台。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是透明国际在中国大陆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编制全球清廉指数;科技政策研究中心是“中美创新对话”联合专家组中方组长单位。薛澜担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网络(SDSN)领导委员会联合主席,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科学、技术和创新顾问委员会委员;过勇担任国际反腐败学院理事会副主席。一批教师应邀担任国际权威期刊的编委,青年教师朱俊明还担任了国际权威期刊《产业生态学》的联合主编。
二十年来,学院办学实力不断提升。在全国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评估中,从第二轮排名第四,到第三轮排名第二,再到第四轮跻身A+级学科。清华公管的二十年历程,是清华公管人致力于服务国家发展和百姓福祉的奋斗史,是探索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的开拓史,是向着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学科迈进的攀登史!清华公管的二十年历程,也是全国公管学界同仁携手与共,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从无到有、从起步到茁壮成长的一个缩影。
二十年的历程并不短暂,但与百年清华的历程相比、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治理文明相比,清华公管仍是很年轻的。我们还需要在未来的岁月中,厚植学术积淀,累积对治理文明的贡献。今天,清华公管开启了第三个十年的起点,也正值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新起点。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不禁深深思考:新时代的中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科。
新的时代、新的世界、新的科技、新的未知,所有这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扑面而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面临着历史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把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亿,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这些成就的取得让世界惊叹。然而,我们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很好做出总结和上升到学理高度。在构建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我们还要看到,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也面临着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亟需重塑世界秩序、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网络数字技术的应用,既拉动了经济、服务了民生、造福了社会,也面临着安全、道德、伦理、隐私等风险。如何让数字创新更多地惠及全社会,也是未来公共治理的焦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治理领域的深刻变革,提出了众多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学术问题,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成为国际学术领域的重要部分并不断提升参与和引领能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承担着传承中国治理文明、总结中国治理经验、发展中国治理理论、助力中国治理实践、传播中国治理智慧的历史责任,这也是清华公管和在座兄弟院校所共同肩负的时代使命。清华公管将按照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部署,紧跟学校步伐,不懈奋斗,力争2030年跻身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学院,2050年建成世界顶尖公共管理学院。近期将重点做好如下几件事情。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推动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着力培养一批扎根中国实践大地、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拥有坚定学术志向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加快推进学科优势和智库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开展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
第二,发展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要以历史的维度、全球的广度和时代的高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治国思想,植根当代中国实践大地,加大对中国独特治理实践的梳理、总结和提炼,力争形成原创性、标志性、体系性的系列成果,丰富和发展国际公共管理理论前沿。
第三,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加强学院智库机构的协同,形成智库合力,塑造整体品牌,提高智库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要主动谋划、超前布局,围绕国家治理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拿出“整体方案”,主动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提供参考。
第四,推动数字时代的治理研究与合作。一是发挥清华多学科交叉优势,依托清华公管在科技治理、数字治理等领域的良好积累,发展数字治理基础理论;二是推进“未来治理实验室”建设,为应对未来治理风险拿出切实管用的方案;三是搭建政策界、学术界、数字平台等共同参与的合作网络平台,形成共同应对数字时代治理挑战的强大合力。
第五,努力在促进全球治理文明互鉴方面走在前列。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学科,绝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搞。要加强与国际同行的沟通、交流和合作,学习和借鉴国际有益的治理经验和理论;要积极承担参与全球治理对话的时代使命,努力为“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学科,任务艰巨。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愿意加倍努力。在我们的背后,是伟大的祖国和十四亿炎黄子孙,与我们同行的是在座40多位公管院长所代表的全国200多家兄弟公管学院。我们还有200多名勤勉敬业的教职员工和1600多名怀揣理想的在校学子,你们的执着、奋进和梦想,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各位老师同学,各位院友校友,各位院长,各界朋友,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开创294俄罗斯专享会的新篇章,迈向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新时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