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在294俄罗斯专享会(以下简称清华公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论坛上,与会嘉宾畅所欲言,深入交流,为清华公管以及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未来建设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一、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主题论坛
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展望
清华公管学术委员会主任、第二任院长、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教授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展望”为主题作引导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公共管理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指出公共管理在130多年的历史中,逐渐呈现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与众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两大较为鲜明的学科特点。其次他回顾了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历程及现状,总结了中国公共管理学科面临的五点机遇和挑战。进而他从政治与行政、政府-市场-社会关系、政府职能与规模、常态与紧急状态、数字化转型与政府治理、中国治理与全球治理等关系等九大方面,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前瞻性探讨。展望未来,他从加强合作、提高学科标准、调整现有学科体系和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出发,呼吁建设包容和谐的学术共同体。
薛澜作报告
圆桌论坛一:公共管理学科建设20年
圆桌论坛一由东北大学前副校长娄成武教授主持。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包国宪教授谈到,上个世纪90年代是工商管理的时代,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问题凸显,成为公共管理的时代。我们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上和研究方法上很好地借鉴了管理科学和工商管理的优势,同时又积极关注中国的公共管理问题。随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多所学院还进行了国际认证。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鲍静研究员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应关注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是公共管理学科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需要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支撑。二是建设开放学科体系,应不断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研究。三是建设连续性创新的学科体制机制。四是建设具有风险治理意识的学科体系,风险治理意识必须融入未来学科建设。
武汉大学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前院长丁煌教授指出,在1997年以前,中国无论是学术文献还是政策文本,很少见到公共管理四个字,更多听到的是行政管理或政府管理。1997年国家学科目录调整把原来归属于不同母体的学科放在一起,形成了公共管理学科。我们发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更需要引领社会发展,为社会掌舵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科迎来了很好的时机。这20年来公管学科的同仁特别团结,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不论是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还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公管学科应该说都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做出了他应有的突出的贡献。清华公管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树立了很好标杆,也让我们对这个学科的未来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前院长李俊清教授指出,公共管理学科要回应改革开放提出来的我们面前必须要解决的紧迫问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例,如何铸牢,很重要的是公共管理,因为一个国家存在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保护公共利益,公民和国家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就是公共服务。要凝聚人心,尤其是凝聚全国56个民族,公共管理在其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前院长欧名豪教授指出,公共管理学科规模正变得越来越大,由原来的7所博士授权点到了51所,硕士研究生培养院校目前有251所。学科方向也由原来五个学科方向(或者叫二级学科),逐步拓展了20个左右目录外的学科方向。我们的学科结构体系也在逐步的优化,逐步形成了2+X,就是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各个应用领域的政策与管理的结构体系。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前院长徐晓林教授表示,清华公管耕耘20年,星耀五大洲,硕果累累。他指出公管学科领域建设了团结和谐的学术共同体,树立了学科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得到了学术同仁的广泛认可。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引领者,期待未来清华公管学院在学科建设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前院长姚先国教授讨论了公共管理学科“创新”同“守成”的关系。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一定要“守成”,一定要把好的东西沉淀下来。同时,公共管理涉及到很多领域,有很多新的现象,新的经验,新的问题。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中,对传统领域需要进行精加工和深挖掘,对新领域要在创新实践中把握住方向。
最后,娄成武总结,公管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发展和开放已成为共识,未来学科的重要使命是从学理的角度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清华公管20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示范效用,既懂中国实践,又有国际视野。
圆桌论坛二:公共管理学科未来发展
随后进行的是“公共管理学科未来发展”圆桌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杨开峰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晓萍教授建议,学界应回溯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的学术源流,提炼学术基因,把握变迁规律。中国公共管理在体现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使概念群、要素场、问题域、价值点在中国善治中发挥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代理院长胡近教授指出,公共管理学界应该抓住大数据时代机遇,加强大数据治理研究,探索建立更好的国际学术交流机制,建立国家级、品牌式的高端平台,促进中国和世界公共管理学界的对话。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主任句华教授指出,理论和实践两张皮是一直困扰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问题。她以“连接”为关键词,倡导和推动政府的信息公开、推动学术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建立更加灵活的旋转门机制以及培养连接理论和实践的人才。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强调,未来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立本土化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探索与国际政治的跨学科研究和新议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王满传教授谈到,应该更好地发挥党校和行政学院强强联合的优势,既要继续加强党的理论和党性教育,更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科优势,增强在学界的影响力。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郅庭瑾教授委托主持人杨开峰教授代为表达,从教育政策研究的角度出发,希望公共管理学科在未来注重跨学科发展,注重不同二级学科理论方法之间的深度融合。
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论坛由清华公管副院长朱旭峰教授主持。
朱旭峰主持论坛
二、平行论坛
20多年来,公共管理学科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并且在新的形势下又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24日下午,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定位和师资、重点研究前沿等四个不同主题的平行论坛在清华公管举行。来自国内各大高校公共管理相关院系的领导和资深教授参与论坛。
平行论坛一: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本科生与学术研究生)
上半场围绕本科生培养的价值展开讨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谭安奎教授主持,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张雷教授做引导发言。他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出发,提出本科教育应以学生培养为中心,呼吁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在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方盛举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丁士军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卢新海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长贵教授、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姜国俊教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傅利平教授、清华公管学院齐晔教授和党委书记彭宗超教授等专家围绕三大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首先,是否要设置公共管理的本科教育。其次,在多数学校设置公共管理本科教育的前提下,如何平衡学科的通识性与专业性。第三,公共管理本科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和价值如何定位。与会专家研讨后达成初步共识:一方面,公共管理专业面对的问题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需要多学科知识基础及人生阅历,需要宽口径、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在宽口径的基础上,公共管理学科应明确“公共性”这一核心定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包括公共的问题意识和公共的价值观念。
下半场围绕学术研究生培养改革展开讨论,卢新海教授主持,傅利平教授做引导发言,她结合天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发展实践,从多学科交叉性背景、注重量化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国际认证保证教学质量四方面进行展示。随后,与会专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一、“破五唯”取消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发表要求后,培养单位如何把控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用人单位如何评估引进人才的质量。二、在公管专业研究生的学术热情不高、学术压力大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并持续呵护学生的学术志趣与热情;三、在研究方法训练方面,量化研究占主流的情况下如何保护质性研究。四、学术人才培养中如何避免“心态失衡”、“能力失衡”、“性别失衡”问题。会议讨论氛围热烈,张雷、彭宗超、齐晔、方盛举、李长贵、谭安奎、姜国俊、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冯淑怡教授、清华公管学院王有强教授等专家提出研究生人才培养可借鉴生态修复理念,保护学生学术热情,优化学术考核方式,保证学生培养质量。
平行论坛二: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公共管理专业学位)
上半场围绕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培养进行研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许晓东教授,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教授,清华公管学院副院长王亚华教授介绍了各自所在学院的MPA教育办学理念、主要特点、项目设置、国际合作和重要心得等内容。
随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副校长、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曹现强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晓萍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孙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代理院长胡近教授等专家就如何加强公共行政精神培养进行了热烈讨论,认为培育公共行政精神是解决公务员以权谋私公共悖论的需要,是重塑社会公共道德的需要,也是公共行政走向善治的需要,应注重法制、公共伦理、行政能力和公平正义教育,以此提升MPA学生的公共行政精神。
大家还围绕MPA教育资源分配、完善“双导师”(学术专业导师+实践专家兼职教师)制度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表示应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专职教师将MPA教育与学术研究生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家还指出聘请来自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一线实践专家是MPA教育中的迫切需求,深挖院友资源、深度依托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坚持不唯级别和职称、重视实际贡献和实践经验的选聘准则,是拓展兼职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下半场围绕专业学位拓展项目展开讨论。孙涛教授结合MPA教指委工作重点介绍了MPA教育的战略发展、招生培养、师资建设、论文案例、评估认证、培养目标、质量控制等内容,梳理了国内外各院校设置专业学位拓展项目的实践情况,并引导大家对专业博士DPA设置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参会嘉宾达成共识,希望加速推进专业博士DPA的落地和发展,在入门条件和毕业考核等方面设置标准,并完善DPA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准入、水平认证的有效衔接机制。
参会嘉宾纷纷提出在MPA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分类评价,结合培养目标和学员实际工作学习需求,在论文评价、外审机制等方面考虑其不同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标准,以此指导各个院校开展MPA论文撰写和答辩。
平行论坛三:公共管理学科定位与师资建设
“学科定位”的讨论,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云贵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孔繁斌教授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做出引导发言,回应公共管理学科定位相关的争论,指出公共管理学科在社会科学中的认受性不足,学科内部奠基性的核心问题有待明确。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应坚持集成性的学科建构,从行动主义出发,注重研究与社会现实的互相促进,将公共管理视为应用激发基础研究,推动现实中公共性的启蒙。参与讨论的各位嘉宾达成共识,应注重“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的两大核心学科主题,重视MPA项目的与时俱进,“将研究写在中国大地上”,从而有效回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身在海外的清华公管学院蓝志勇教授远程与会,回溯了公共管理学科在美国的起源,即对政府公务员进行专业化教育,同时提出未来应关注“可视化公共决策”的工具开发,即能明晰计算各种决策的可能结果。
武汉大学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丁煌教授提出,当下“公共管理”学科的争议基于由“政府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化的时代背景,学科研究的范围也从早期以政府为研究对象的“行政管理”不断扩大,因此学科发展带来了学科边界的日渐模糊。清华公管学院副院长朱旭峰教授补充道,应从市场逻辑看待学科定位和学科人才流出的现实问题。
“师资建设”的讨论,由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廖宏斌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教授在引导发言中强调应引进多元学科背景的教师,注重“破五唯”、向“代表作”制度转化的新学科评估体系带来的人才管理与激励制度变革。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任勇教授提出师资建设应平衡对于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的重视程度、性别结构、学科特色与主流等。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许玉镇教授提出在学生权利意识越来越强的背景下,师资建设中需注意厘清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劳动成果的核算办法。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果佳副教授、清华公管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谢矜副教授指出,应重视对于新入职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支持和人文关怀。清华公管孟庆国教授介绍了对国际公管学院师资规模的调研情况。
平行论坛四:公共管理重大理论前沿与公共治理问题
上半场的主题是公共治理重大实践问题,由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院长李燕凌教授主持。清华公管学院苏竣教授做引导发言,他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四五”规划学科调整切入,提出公管学科今后五年优先领域的核心议题。清华公管学院胡鞍钢教授从中国视野下五年规划的实际公共利益效果衡量作为补充提议。之后李燕凌、清华公管学院院长江小涓教授、清华公管学院胡鞍钢教授、沈群红副教授以及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欧名豪教授等专家就农业政策、教育政策中突出的“身份危机”问题与优先领域议题的矛盾展开讨论。最后,江小涓教授倡议公管学者在“十四五”这个特殊阶段,提出公共管理与治理领域中的“真问题”,发表“立得住”的见解。
下半场的主题是重大理论前沿,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穆荣平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敬乂嘉教授做引导发言,他以国家治理理论与话语体系如何构建切入,提出了普适性的经验总结和探索性、原创性公共治理理论的突破两个可能的方向。在普适性总结的讨论中,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包国宪教授、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银喜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向运华教授以中国地区不平衡的角度探讨国家治理理论普适性的标准,清华公管学院副院长邓国胜教授提出,应考虑前沿基础理论与技术性理论的普适性程度之间的不同。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梁丽芝教授以法学学科为例,探讨了公共管理研究的范式问题,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军章教授从哲学规范研究范式出发,提出普适性理论总结的新方法。之后,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汤志伟教授、清华公管学院梁正教授从数据治理、数字经济、数据驱动与城市治理探索性研究出发,探讨中国探索性、原创性理论的问题。最后,穆荣平教授就创新发展融合做总结性发言。
三、闭幕式:总结与展望
最后,闭幕式由清华公管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教授主持,冯淑怡、刘炳胜、任勇、向运华四位平行论坛代表分别报告各论坛研究情况。武汉大学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丁煌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表示,今天分论坛的讨论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学科定位和重大问题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由于办学单位类型多样,因此应当分类管理;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努力让每类办学单位都能在办学中既不脱离主流又能融入自身特色。学科定位方面,应该基本弄清学科范围,同时注重相关学科的借鉴和支撑,更好把握学科边界。要使公管学科朝着更规范化方向发展,也向更高质量、更包容和更均衡方向发展。
在对公共管理学科未来发展的热烈讨论和美好祝愿中,本次论坛落下帷幕。
供稿丨论坛宣传组
排版发布丨发展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