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294俄罗斯专享会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简称“学术顾问委员会”)2020年会议在清华大学举行。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等12位学术顾问委员现场参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年度外方主席、布鲁金斯学会名誉主席、亚洲协会董事会联席理事长、巴里克黄金公司董事长约翰·桑顿(John L. Thornton)等13位学术顾问委员在线参会。
开幕式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弘扬多边主义,应对全球挑战”的讲话。王毅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反弹,各国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胁,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国际格局加速演变。面对国际社会的共同挑战,选择团结还是分裂,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检验着人类社会的智慧、良知和勇气。疫情发生以来的现实一再证明,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边主义是人间正道,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势在必行。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将坚定奉行多边主义、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原则立场,提出了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主张和举措,集中回答了后疫情时期如何弘扬多边主义、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这一时代课题。
王毅致辞
中方委员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做开幕式致辞。她首先代表清华大学,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委员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她谈到,公管学院学术顾问委员会的成立是公管学院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各位委员在过去一年为公管学院和清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完善治理体系、提升全球治理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迫而重大的课题。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十四五”期间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宏伟蓝图,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要部署。在此特殊背景下,本次会议以“全球治理挑战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为主题,正合其时、意义深远。陈旭表示,希望各位委员直抒己见、畅所欲言,继续为公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全球治理变革贡献真知灼见和良方良策。
陈旭做开幕式致辞
年会主旨发言
开幕式后,学术顾问委员会进入年会会议阶段。中方委员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通过视频向大会致辞。他谈到,全球疫情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所有人共同面临的挑战。面对疫情,清华大学坚守教书育人职能,做到疫情防控不松懈,改革发展不放松,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面向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清华大学和公共管理学院致力于培养骨干人才和领导者,为推动全球人类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他希望各位委员继续为全球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为294俄罗斯专享会发展战略和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提供宝贵意见,为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的公共管理学院贡献智慧。学校将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公管学院和顾问委员会工作,相信公管学院一定能够扛起历史责任,展现时代担当。
邱勇视频致辞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在年会中分别进行主旨发言。
丁仲礼以“加强全球治理合作需要培养高水平综合性人才”为题做主旨发言。他结合自身相关经历,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合作与治理这个角度,就相关的人才培养问题分享个人见解。他认为全球公共治理青年人才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在价值上,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超越意识形态分类与价值观的眼光;在思维方式上,要有足够的弹性和包容性,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在知识储备上,要有广阔的知识结构和终身学习的自觉。他建议清华公管学院接下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加强与各部委、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推送的定向合作机制;二是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建立中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联盟;三是为学生创造更多到国际组织、国家重要部门、基层组织、非赢利组织实习锻炼的机会。
丁仲礼做主旨发言
万钢就全球共同抗疫中的科技创新合作和人才培养作主旨发言。他谈到,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最艰难的时候,世界各国向中国提供医疗物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过程中,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推动抗疫知识和信息共享、搭建开放交流平台、深化联合科研攻关、维护多边合作机制、加速新兴科技的应用,破解疫情防控难题,助力全球共同抗疫,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和责任担当。万钢提出,后疫情时期迫切需要倡导开放包容、推动互鉴互信、共同激活创新引领的合作动能。因此,我们应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坚持多边合作、保障疫苗和药物研发与供给,同时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为镜,加强全球科技治理协作,思考和探索未来的全球治理模式,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万钢做主旨发言
周小川围绕如何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做主旨发言。他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作了重要发言,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中国目标。在未来40年内实现碳中和对单位排放高、排放总量大的中国是相当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仅依靠传统的任务分解的方式难以达成,可能产生缺乏有效激励、数据失真等问题,因此需要在体制机制、市场建设、创新技术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他认为,首先,应完善碳排放的测算、统计方法,实现全社会、各行业的碳排放可测算、可计量,从而更好的实现减排目标;其次,应鼓励碳捕获、碳吸收、碳沉降等技术等发展,创新技术手段减少碳排放;再次,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运用碳市场及金融产品等来激励全社会为实现减排的共同目标努力;最后,应加强针对无国界领域的碳排放问题的国际合作,探索建立有关的国际治理机制。
周小川做主旨发言
年会上半场
学术顾问委员会年度外方主席约翰·桑顿(John L. Thornton)围绕“全球治理挑战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一主题主持了上半场的会议。
桑顿首先做引导发言,他认为新冠疫情为全世界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公共卫生危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于国家和全球治理的理解,也让我们对全世界的变化发展有了更多了解。我们的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成员由来自于国内外在全球公共事务领域杰出的领导者和世界顶尖的知名学者构成,旨在服务于清华大学公管学院的教育事业,推动全球公共管理的发展,提升中国及全世界人民的福祉。
约翰·桑顿线上主持上半场会议
清华公管学院院长江小涓就时代新挑战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作汇报。她谈到,应对中国公共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变化和挑战,亟需培养一批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公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象、内容和方式要适应新要求。为此,学院将积极发展更高层次的公共管理教学项目,改革完善现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大力提升学术研究生培养水平。过去一年来,公管学院通过加强防疫政策研究、全面启动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推动全球抗疫合作和为国家重大决策服务,投入防疫抗疫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公共价值;各位委员积极参与学院多项活动,指导和支持学院工作。最后,江小涓院长对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致以衷心感谢,期待各位委员能够以更多元化的形式指导学院工作,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助力学院迈向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学院。
江小涓发言
中方委员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创始院长陈冯富珍(Margaret Chan)以“全球健康治理”为题发言。她提出,当下人们生活在一个高度流动、彼此互通的世界,新冠疫情使全球健康治理处于激荡之中,并将继续对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全球经济不稳定,而世界还未做好应对此类公共卫生危机的准备。陈冯富珍院长认为,联合国是国际合作及应对国际问题的重要舞台,全球合作是全球治理发挥作用的最后一根纽带,应当有效发挥联合国功能、促进各国合作,避免病毒进一步侵蚀我们的社会,加剧彼此不信任和分歧。世界人民要求各国领导人必须在当下这一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同时要求各国领导人选择合作,而不是分歧。她还建议,在当下我们更要培养掌握敏捷思维的人才,通力应对当今时代面临的挑战。
陈冯富珍发言
外方委员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环境政策讲席教授约翰·霍尔德伦(John Holdren)强调了紧张政治局势下重建中美科技合作的重要性。一方面,中美两国间的科技合作是科技领域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两国可以从中分享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降低科技发展成本,服务全球科技需求,造福世界人民;另一方面,符合双边利益的科技合作有益于开展双边外交关系,实现重要外交问题上的良好合作,建立信任平等的大国关系。霍尔德伦教授回顾了中美两国曾在原子能、气候变化、污染防治等方面共同应对过诸多挑战,并重申尽管两国政治关系存在一定分歧,必须恢复中美间科技合作。
约翰·霍尔德伦线上发言
中方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楼继伟作题为“夯实公共治理基础,应对全球治理挑战”的发言。他指出,国际治理是国际公共事务的治理,需要以多边主义为基础,需要参与国共同磋商,形成规则,目前此规则以联合国为核心。当前全球治理变革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解决全球治理难题,各国首先需要夯实国内公共治理基础。随后,他以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为例,提出当前的分级管理体系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中央政府对具有全域外部性的事务要实现中央统一管理。他建议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可以从财政理论、经济理论、国际比较研究、法律、政治等方面加强。
楼继伟发言
外方委员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Paul·Romer)以“以人为本而非以论文为本”为题进行了大会发言。他提到,二战之后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从专注于务实主义、注重实践人才培养,逐渐转变成为现在的注重科学探索的教学模式。然而,僵硬的学术体制难以真正获得来自实践的真实知识和经验。从本次疫情应对的情况来看,保罗认为中国在本次应对疫情的表现比美国更好。这一结果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除了政治因素以外,亚洲国家在应对疫情方面拥有更丰富的经验,他相信我们完全可以向做的好的国家学习,并不会因为我们的体制的不同,而造成无法彼此学习的情况。面对全球性的议题,国际社会不仅需要相关的学术成果作为参考依据,还需要来自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来共同决策。
保罗·罗默线上发言
中方委员商务部原部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陈德铭重点谈了对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几点思考。一是在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遵循WTO多边规则,维护海协会及海基会业已达成的协议,发展两岸贸易投资,创造条件开放两岸服务贸易;二是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加强两岸互助、合作共赢,包括互认核酸检测等;三是加强两岸青年交流相融,鼓励台湾青年到大陆学习、工作、创业,与大陆青年一视同仁,享同城待遇;四是希望即将产生的新一届美国政府能够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在双边与多边经贸关系上相向而行,共同维护多边主义;五是希望台湾和各经济体的企业家和投资者正确把握中国大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机会,看到中国大陆未来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到中国大陆来投资发展。
陈德铭发言
中方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主席谢伏瞻以“加强智库国际合作,推动解决全球问题”为主题进行了发言。他谈到,智库之间的国际合作在全球性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和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一是有利于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形成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基本共识;二是有利于为政府间外交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有益补充;三是有利于推动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为全球性问题解决寻求最大公约数;四是有利于提供知识型的全球公共产品,为全球性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他建议中国新型智库从聚焦重大紧要的问题,构建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合作手段等三个方面入手,更好发挥智库国际合作的作用,推动解决全球性问题,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谢伏瞻发言
中方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卢迈以“加强国际高层交流,促进全球治理进步”为题发言。他认为,当下中美关系不断恶化及沟通渠道大幅减少,促进国家间交流已经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作为非营利组织,会尽力促使中美双方更多地交流,各层次相互理解。要加强多层次沟通交流,中美双方应拓宽交流的渠道和范围,增加交流的机会和频次,特别是寻找双方合作的领域。因此他特别建议,公管学院应增加关于沟通交流的教学内容,在公共管理教学中强调沟通技巧。
卢迈发言
外方委员美国华盛顿大学埃文斯公共政策与治理学院荣休院长桑德拉·阿奇博尔德(Sandra O. Archibald )作题为“公共行政与政策双学位在加强全球治理中的价值”的发言。她提到,当前,国际社会已经就加强全球治理形成共识,需要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思考如何应对挑战,但现有的政策往往焦点单一,无法以整体的视角理解当前国际社会面对的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并以更为务实的态度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她还指出,过去的国际学生交流往往是单向的学生流动,而国际合作办学是促进形成双向交流的一种有力形式。尽管在疫情影响下,国际交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她仍然希望将来能持续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公共治理能力,从而助力加强全球治理。
桑德拉·阿奇博尔德线上发言
中方委员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作题为“发挥身处大学中的优势: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伦理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发言。他认为,新时代新格局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更加谦逊”的新要求,这并非是从美德角度,而是从行为和能力的角度的要求。然而,过于强调专业教育之专,并不利于谦逊的养成。他认为,多元给养成谦逊以环境,开放给培养谦逊以基础。作为大学中的公管教育,可以在学生选拔、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多个方面发挥好“身处大学中”的育人优势,为人才培养创造开放多元的社群,并以“新读写能力”的高度来认真重视公管人才的科技基础教育。
杨斌发言
年会下半场
学术顾问委员会中方主席周小川围绕“全球科技合作与公共治理人才培养”这一主题主持下半场的会议。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简要汇报了公共管理学院在应对疫情全球合作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抗疫政策研究,服务应急决策,在总结中国抗疫实践方面付出大量努力;二是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研讨,贡献研究成果和智慧;三是参与旨在加强合作、消除误解的国际探讨,促成国际合作共识;四是提供交流渠道,受托发布来自国际社会的对中国抗疫的慰问;五是多方式支持国际疫情抗击工作,彰显公管学院的国际情怀。
薛澜介绍清华公管学院在应对疫情全球合作方面的工作
外方委员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田中爱治(Aiji Tanaka)介绍了早稻田大学的新冠疫情应对策略及背后逻辑。首先,学校坚持最大程度避免新冠疫情造成的破坏,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取消毕业和开学典礼、推迟复课时间、采用混合式教学等措施,在实现“没有一个学生掉队(No One Left Behind)”的同时,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提供高质量教学,持续开展研究。其次,田中爱治校长特别关注混合式教学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他认为这一结合了面对面授课和线上教学的创新教学方法和相关技术可以使教学场景更为灵活,国际会议参与成本更为低廉。最后,他呼吁大家关注数字化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并开展更多研究。
田中爱治(Aiji Tanaka)线上发言
中方委员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会长、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吴红波在发言中指出全球科学技术合作需要优秀的公管人才。他认为,此次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政府经历了一次无差别的压力测试,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抗疫表现,但有效的公共管理对抗疫十分重要。当前,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源自国际合作。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制定跨国的政策措施,加强国际治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公共政策和新技术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潜力,降低风险,并在经济效益、公平和道德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他提出,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应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丰富的科技知识,包容的冷静心态,政策的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意愿,良好的国际沟通与合作能力,从而为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做好准备。
吴红波发言
外方委员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就后疫情时代重建提出了“不要重蹈覆辙(No Going Back)”的呼吁。他认为,新冠疫情为全球经济体系的脆弱性敲响警钟,也切实影响了全球的生产生活。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为例,面临生存威胁的中小企业往往会被迫选择高利贷或影子银行等融资方式,最终饮鸩止渴。从这个角度上看,发挥好普惠金融的作用在当下至关重要,对落实以人为本、缩小贫富差距、服务人民福祉具有积极意义,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世界。尤努斯博士提出,人们所期待的疫情前的世界其实存在诸多挑战,后疫情时代所寻求的复苏应该指向全新的道路,而非重蹈覆辙。
穆罕默德·尤努斯线上发言
外方委员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司马博(Robert J. Zimmer) 做题为“全球挑战和大学合作”的发言。他提到,当前,全球疫情爆发,气候变化不断影响人类等情况使我们认识到许多问题只能通过全球合作解决。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这也是高等教育应该给学生创造的价值。他认为,应该从全球的视野来看待高等教育的演变,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下一代真正能够应对全球挑战的领导者。
司马博(Robert J. Zimmer) 视频发言
外方委员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柯成兴(Danny Quah)的发言强调了国际纷争加剧的情况下开展全球科学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们反思公共卫生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国家间高度对立和敌视与此息息相关。首先,国家间的敌对和竞争加剧了贫富差距,我们需要反思精英政治及其与决策的联合;其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公众对公共卫生的不信任和科学防疫知识的缺乏;再次,新冠疫情给科学界有效交流造成的障碍,打破了国际交流的固有惯例;最后他强调,国际竞争不是零和游戏。从长期来看,中美间竞争长期存在,但科技界的合作也应始终如一,科技和人文交流应促成良性国际竞争,共同推动人类进步。
柯成兴线上发言
外方委员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校长弗雷德里克·弥雍(Fre?de?ric Mion) 作了题为“后流动时代的世界性大学”的大会发言。他谈到,一个全球性的教育机构首先应关注与研究具有全球属性的研究的课题,而且研究必须是循证式的,高度科学性的;其次,需要能够吸引全球各地的优秀学生,它应具有多样性的学生构成;最后,需要具备足够的国际活跃度,积极参与到学术和全球性的科技网络当中。弥雍提到,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流动性大幅下降,高等院校面临极大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全球高等院校应采用线上教学和融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来应对疫情,努力为全球所有在读生提供高水平的教育资源。
弗雷德里克·弥雍(Fre?de?ric Mion) 线上发言
中方委员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就公共管理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培养与企业责任发言。他首先提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践中,公共管理和技术进步的相互影响更加凸显。一方面,数字技术为公共管理提供了可信赖的工具箱,使经济社会在面对公共安全风险时更加稳固坚韧;另一方面,伴随着数字能力提升,如何基于科技向善的原则保护用户隐私安全,是中国社会和全球公共管理界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他认为,公共管理需要与技术进步良性互动,大力加强人才培养,企业应履行好社会责任,助力公共管理的变革和创新,最终实现公共管理和数字技术协同发展,解决治理中的种种难题挑战,建设有活力、可信赖、可持续的智慧社会,体现科技向善的价值观。
马化腾线上发言
外方委员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院长林奈莉以“高校在促进全球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为题进行了大会发言。面对新冠疫情,她认为高等院校应该在信息分享、增进互信、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并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其次,面对因疫情而不断加深的贫富差距,学界应大胆创新、加强合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再次,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召集不同背景的、不同立场的利益相关方坐在一起,就不同的、甚至相冲突的观点和事实进行开诚布公讨论。林奈莉表示,希望国际社会可以建立国际间的多边机制,保持开放的态度和畅通的交流。只有保持开放的合作,大胆的思维,才能有希望让社会变得更好。
林奈莉线上发言
中方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国家经贸委原副主任、清华公管学院首任院长陈清泰以“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增强学院文化底蕴”为题进行了发言。他谈到,大学时代是学生从青年走向成年的重要时期,是塑造灵魂的重要阶段。学校是文化传承和传播最重要的场所,培育清新的大学文化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期待。公共管理者虽然从全社会来看是“小众”,但掌握着国家和辖区的重要资源,具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公共管理者应以“天下为公”为念,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他建议,公共管理学院应针对公共管理的学科和育人特点,在清华校园文化基础上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并将文化建设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
陈清泰发言
江小涓在总结时讲到,现在是特殊时期,中国即将迈入“十四五”时期,同时全球要走出疫情的影响,还会有比较长的时间压力,因此我们在各个方面都需要共同合作。希望我们用学术界的力量、用理性的力量、用理论的力量,用看历史、看现在、看未来的力量,影响国家公共部门、影响公众、影响学术界,在全球治理中进行更广泛的合作,使世界能够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希望学术顾问委员会的各位委员能够继续关心学院的发展,继续支持学院的各项工作。
供稿丨顾问委员会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