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制度改革,由我院就业与社保研究中心和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未来全口径养老金需求测算研讨会”,于2011年1月25日上午9时在公管学院302会议室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国家老龄委政研室、人社部社保所、上海社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来自基金、咨询、银行、保险等养老金市场机构的业界精英共30余人参会。
北京大学教授郭志刚作题为《未来中国人口预测问题》的报告。主要从中国人口所面临的社会发展变化、城镇化迅速、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及预期余寿不断提高等状况出发,指出中国人口预测研究受到基础数据不准和缺失、低生育率水平下人口变化理论和规律认识不深入、研究视角有待拓展和预测方法不恰当等问题的制约,出现了对以往20年人口形势把握不准,如对生育水平被高估,老龄化程度被低估等问题。
清华大学胡乃军博士作题为《中国老龄人口有效抚养比研究》的报告。报告认为中国未来老龄人口的峰值时点将出现在2038年左右,老龄人口比重将达30%,抚养比为0.54。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有效抚养比概念,即指在一般人口统计的基础上,考虑特殊国情中的社会问题,减去劳动力人口中在校学生、低收入者、失业者和提前退休人员,测算更加准确有效的老龄人口抚养比。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杨娟作题为《中国国民基础养老金成本测算》的报告。主要从中国未来养老金制度整合的角度,提出构建普惠制非缴费关联型的国民基础养老金计划,并对其财务成本进行静态分析。
清华大学博士后鹿峰作题为《全口径养老金测算研究》的报告。主要是在承接国民基础养老金制度设计的基础上,设定中国未来养老金目标是满足退休人员“体面生活”,通过预测模型来测算中国未来2011—2035年全口径养老金需求和债务。
最后,我院社保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作题为《中国养老金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报告。中国未来养老金制度结构性调整,要从三个维度(公平性、效率性和持续性)入手,实现两级目标,即“克服贫困”(强调政府责任)和“体面养老”(强调个人努力、雇主贡献)。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养老金制度结构性调整能否实现理性发展,需要客观的评价指标来衡量。为此,清华养老金工作室从公共治理的视角,通过构建评价指标和发布年报的方式来审视中国养老金制度结构调整成果。公平性指标主要包括覆盖率、替代率及待遇差等8个二级指标;效率性指标主要包括养老金计划收入、运营和产出3个二级指标;持续性指标主要包括制度环境、政府和政策、资金筹集、运营管理,待遇调整5个二级指标。希望通过3个维度16个二级指标来促使中国养老金制度结构调整更加理性一些,达成的共识多一些。
与会专家学者及相关政府研究机构负责人分别对上述研讨内容,进行了点评交流。
(供稿:就业与社保研究中心 撰稿:闫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