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公示,我院喜获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
一等奖:“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薛澜、巫永平、彭宗超、程文浩、沈勇);“清华大学国情教育的新探索——《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建设”(胡鞍钢、王亚华、周绍杰、熊义志)。
二等奖:“高校在建设世界先进干部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刘辉、薛澜、李莉萍)。
2012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公示
经2011~2012学年度第24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以下115个项目获得2012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56项,二等奖56项,现予以公示。
公示期:2012年6月11日至2012年6月24日。
公示期间,如有任何异议,请采用书面形式,具名向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反映。
地址:四教五层,联系电话:62782914。
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
2012年6月11日
2012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特等奖(3项)
序号 |
推荐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姓名 |
完成单位 |
1 |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综合创新体系 |
郑力、赵晓波、成晔、吴甦、张伟 |
工业工程系 |
2 |
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改革与实践 |
姚期智、王跃宣、段远源 |
交叉信息院、教务处 |
3 |
现代服务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标准体系研究与示范 |
孙家广、顾明、张少华、范莉娅、石虎 |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现代服务工程标准体系联合研究中心 |
一等奖(56项)
序号 |
推荐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姓名 |
完成单位 |
1 |
以人居科学为指导探索本硕统筹建筑实践教学新模式 |
朱文一、单军、钟舸、王贵祥、宋晔皓 |
建筑学院 |
2 |
着力建设青年教师队伍,创新结构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
冯鹏、陆新征、李全旺、杨军、潘鹏 |
土木系 |
3 |
弘扬乐水兴业的水利文化,创新知行并举的育人体系 |
陈永灿、金峰、张其光、李丹勋、丛振涛 |
水利系 |
4 |
以合理布局和优化结构为目标,构建全程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就业工作体系 |
张其光、朱德军、丛振涛、任园园、张治 |
水利系 |
5 |
面向前沿、立足实践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创新 |
唐文哲、郑思齐、龙奋杰、刘洪玉、强茂山 |
水利系、建管系 |
6 |
校园实践教育基地-地质之角建设的理念、创新与成效 |
张建民、温庆博、郭樑,徐文杰、殷昆亭 |
水利系、校友总会 |
7 |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
郝吉明、周琪(同济大学)、胡洪营、陈文(高教社)、陈吉宁 |
环境学院 |
8 |
基于真实校园环境的监测实践教学模式的十年实践 |
余刚、黄俊、段凤魁、王月伶、邓述波 |
环境学院 |
9 |
倡导自主探究,培养综合能力--“机电控制系统实践”精品课建设 |
孙振国、王力、都东、张文增、洪玉萍 |
机械系 |
10 |
结合专业特征的全员全过程个性化就业引导育人体系建设 |
单际国、马明星、张婷、崔旭龙、刘源 |
机械系 |
11 |
从课程设计到综合创新实践—机械设计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 |
季林红、阎绍泽、高志、王人成、肖丽英 |
精仪系 |
12 |
面向现代设计技术的图学教育体系研究 |
田凌、冯涓、吴志军、黄利平、刘敏 |
精仪系 |
13 |
践行实践育人,感悟知行合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
王雪、阮勇、王晓峰、李玉和、邓焱 |
精仪系 |
14 |
强化科研引领和优势转化,建设能源动力学科实践教育体系 |
倪维斗、李政、史琳、段远源、祁海鹰 |
热能系 |
15 |
服务于能源动力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论文训练管理体系 |
祁海鹰、杨海瑞、吕子安、佟会玲、李水清 |
热能系 |
16 |
车辆工程学科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 |
帅石金、杨福源、周青、李建秋、候之超 |
汽车系 |
17 |
工程与艺术结合的汽车车身设计方向人才培养 |
周青、王波、周力辉、金达锋、夏群生 |
汽车系 |
18 |
党员是永不换届的班委—兵器定向生以党建为根基,以党建带班建的育人体系建设 |
马春生、熊剑平、林成涛、黄开胜、郝瀚 |
汽车系 、定向生办 |
19 |
构建电气工程学科“三足鼎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
于歆杰、康重庆、徐飞、赵伟、董嘉佳 |
电机系 |
20 |
电子信息科学类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
王希勤、黄翊东、李国林、马晓红、李冬梅 |
电子系 |
21 |
国际机器人竞赛推动的研究型实践教学 |
赵明国、张涛、石宗英、曹丽、徐文立 |
自动化系 |
22 |
工科研究生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矩阵分析与应用》课程建设 |
张贤达、韩芳明 |
自动化系 |
23 |
培养工程实践综合力、倡导团队协作人文精神——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实践 |
卓晴、王京春、黄开胜、江永亨、曾鸣 |
自动化系、汽车系、工物系 |
24 |
构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EDA实践教学平台 |
陈玉洁、高力立、张莉、王燕 |
微纳电子系 |
25 |
改革和创建计算固体力学教学新体系,培养高水平工程力学人才 |
庄茁、张雄、岑松、郑小平、刘应华 |
航院 |
26 |
面向国家公共安全应急需求,创新培养一流工程硕士人才 |
申世飞、疏学明、袁宏永 张辉、范维澄 |
工物系 |
27 |
化工学科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
骆广生、魏飞、郭宝华、邱彤、余立新 |
化工系 |
28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高水平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创新培养 |
潘伟、张政军、唐子龙、林元华、李正操 |
材料系 |
29 |
基于整合性、体验式学习的管理教育模式创新 |
钱颖一、杨斌、高建、朱岩、高旭东 |
经管学院 |
30 |
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国际化本科教育体系建设 |
钱颖一、白重恩、杨斌、 朱玉杰、钟笑寒 |
经管学院 |
31 |
注重国际合作创新、建设一流女性创业教学项目 |
高建、薛镭、朱恒源、程源、谢绮红 |
经管学院 |
32 |
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
薛澜、巫永平、彭宗超、程文浩、沈勇 |
公管学院 |
33 |
清华大学国情教育的新探索—《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建设 |
胡鞍钢、王亚华、周绍杰 熊义志 |
公管学院 |
34 |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建设 |
彭林、程钢、刘晓峰、顾涛、王振华 |
人文社科学院 |
35 |
推进素质教育,创新培养模式 |
袁驷、曹莉、程钢、蔡文鹏、杨春 |
人文社科学院 |
36 |
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文、社科实验班建设 |
张勇、彭刚、刘颖、陈琪、王天夫 |
人文社科学院 |
37 |
“参与式、应用型”英语第二课堂学习环境构建 |
吴霞、柏晓静、郑文博、刘昊、张为民 |
外文系 |
38 |
开创外文素质教育全新模式—清华大学大一学生暑期外语文化活动月实践与探索 |
张文霞、张为民、张文雪、刘世生、刘楠楠 |
外文系、教务处 |
39 |
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路径 |
王振民、王晨光、黎宏、申卫星、魏晶 |
法学院 |
40 |
建设《清新时报》第二课堂专业实践平台,创新探索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 |
金兼斌、王君超、周勇、赵曙光、凌云 |
新闻学院 |
41 |
探索“因材施教”教学新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 |
艾四林、赵甲明、蔡乐苏、解安、帅松林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42 |
面向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 |
郑莉、李秀、乔林、许斌、张新钰 |
计算机系 |
43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条件下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
孙茂松、周立柱、林闯、胡事民、冯建华 |
计算机系 |
44 |
全员全过程全覆盖专业教育,助力学生规划计算人生 |
张小平、刘奕群、刘知远、贾珈、蔡英明 |
计算机系 |
45 |
系统化创新性计算机硬件实验体系 |
杨士强、赵有健、刘卫东 全成斌、朱小梅 |
计算机系、电机系 |
46 |
“信息艺术设计”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
鲁晓波、史元春、崔保国、付志勇、徐迎庆 |
美术学院 |
47 |
基于思维与实践并行的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群建设 |
柳冠中、邱松、蒋红斌、刘新、唐林涛 |
美术学院 |
48 |
培养21世纪复合型染织设计人才教学研究与实践 |
田青、贾京生、陈立、张宝华、张树新 |
美术学院 |
49 |
适应大学生活、密切师生联系的新生导引项目建设 |
过勇、王赢、王松涛、张超、南彬 |
校团委、学生部、离退休处 |
50 |
以"两个计划"和"两项工程"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
欧阳沁、凌云、孙宇、黄志民、王赢 |
学生部 |
51 |
基于“四个结合”的清华大学国防生教育探索与实践 |
史宗恺、熊剑平、过勇、顾佩、凌铁 |
学生部、教务处、总政驻校选培办 |
52 |
发展高层次留学生教育的战略研究与实践 |
张毅、吴运新、唐子龙、刘丽霞、章燕 |
国际处、教务处、研究生院 |
53 |
培养面向基层公共部门的优秀研究生人才 |
张小平、王达品、黄晟、荣飞、于涵 |
研究生工作部 |
54 |
基于分类引导理念的生涯规划实践体系建设 |
张小平、王磊、熊义志、林成涛、李泽芳 |
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处 |
55 |
强化导师职责,统筹资助体系,稳步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
高策理、刘惠琴、孙炘、屠中华、郭钊 |
研究生院 |
56 |
探索国际评估模式,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
贺克斌、孙炘、袁本涛、张圆圆、于歆杰 |
研究生院、教研院、 电机系 |
二等奖(56项)
序号 |
推荐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姓名 |
完成单位 |
1 |
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从本科生抓起:空气洁净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结合模式探索 |
赵彬 |
建筑学院 |
2 |
清华大学国际工程暑期学校—全球视野、行业前沿,模式创新、国际品牌 |
方东平、吴凡、陈传、韩晓峰、魏敏 |
建管系 |
3 |
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创新施工实习教学体系,推进贯通式实践能力培养 |
李小冬、冯鹏、郑思齐、杨述、刘洪玉 |
建管系 |
4 |
野外测量实习在全方位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
赵红蕊 |
土木系 |
5 |
德才兼备,文化育人——以一二﹒九合唱推动基层集体建设和文化建设 |
马智亮、刘西拉、杨帆、杨薇、程晓辉 |
土木系、建管系 |
6 |
环境学科留学生培养跨越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刘建国、王玉珏、胡洪营、左剑恶、杜鹏飞 |
环境学院 |
7 |
面向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实践教育培养体系构建及实践 |
曾攀、吴爱萍、都东、许庆彦、史清宇 |
机械系 |
8 |
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中研究型项目训练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刘莹、郝智秀、沈强、高志、刘向锋 |
精仪系 |
9 |
《机械设计》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刘向锋、刘莹、高志、肖丽英、沈强 |
精仪系 |
10 |
以学生为主导的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实践 |
索双富、季林红、李双寿、杨建中、刘向锋 |
精仪系、训练中心 |
11 |
谋划长远,科学统筹,锻造可堪大任的优秀国防生班集体 |
杨建中、杨东超、 马悦、张承龙、于世洁 |
精仪系 |
12 |
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教育体系改革与实践 |
李克强、黄开胜、杨福源、田光宇、马春生 |
汽车系 |
13 |
汽车企业集团首席技术官(CTO)教学体系 |
李显君、帅石金、王煦云、洪旭旭 |
汽车系 |
14 |
面向工程创新素质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
赵晓波、成晔、李斌锋、蔡临宁、吴甦 |
工业工程系 |
15 |
电路原理实验创新素质培养的理念、方法和实践 |
徐云、张丕进、周红、叶朝锋、奎丽荣 |
信息学院 |
16 |
《现代控制理论》精品课建设 |
梅生伟、张雪敏 |
电机系 |
17 |
多措并举,构建电路原理课程完善的学习环境 |
于歆杰、朱桂萍、刘秀成、郭静波、赵伟 |
电机系 |
18 |
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电磁兼容》课程教学 |
何金良、余占清、张波、胡军 |
电机系 |
19 |
以素质测评为先导的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体系建设 |
牛犇、向辉、郑泽东、曹海翔、王俐 |
电机系、学生处 |
20 |
电子系“物理电子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与课程建设 |
马晓红、韩彦军、刘仿、熊兵、吕晖 |
电子系 |
21 |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黄永峰、孙甲松、文迪 |
电子系 |
22 |
结合重大科研成果,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数字电视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
潘长勇、王劲涛、王军、阳辉、杨昉、齐羽 |
电子系、信研院、科教仪器厂 |
23 |
高年级专业课的贯通教育——以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为例 |
李清、陈禹六 |
自动化系 |
24 |
自动化系研究生学术文化教育的工作体系建设 |
杨帆、胡坚明、范文慧、古槿、徐海鸥 |
自动化系 |
25 |
适应国家半导体战略发展需求,进行集成电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 |
刘雷波、伍冬、吴行军、周润德 |
微纳电子系 |
26 |
情境教育、归宿引导——面向三航单位的就业文化建设 |
邓宇、王兵、岑松、杨京龙、李俊峰 |
航院 |
27 |
开拓创新,探索多学科优势资源培养医学物理工程硕士人才 |
王石、王广志、吴朝霞、葛秀霞、刘爱华 |
工物系、医学院 |
28 |
思行合一,创新积极分子培养模式 |
冉锐、任富建、袁礼新、丁宁、张弛 |
材料系 |
29 |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
秦联华、路峻岭、任乃敬 |
物理系 |
30 |
大学物理小班习题课建设 |
安宇、陈信义、马万云、李桂琴、李列明 |
物理系 |
31 |
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
李兆陇、阴金香、张四纯、尉京志、周云 |
化学系 |
32 |
以系统化及双语教学为特色的研究型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模式 |
张淑平、李鹏、李英姿、刘进元、张贵友 |
生命学院 |
33 |
高校在建设世界先进干部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 |
刘辉、薛澜、李莉萍 |
公管学院 |
34 |
国际关系英文硕士(MIR)培养模式探索 |
史志钦、张传杰、李彬、陈琪、孙学峰 |
人文社科学院 |
35 |
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探索 |
史安斌、陈昌凤、司久岳、周庆安、杭敏 |
新闻学院 |
36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两个“转化” |
蔡乐苏、王宪明、欧阳军喜、舒文、华表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37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服务社会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马院研究生理论学习报告团的创新实践 |
朱安东、张瑜、翁贺凯、吴俊、何建宇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38 |
完善体育课程模式,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
赵青、陈伟强、陆淳、杜超、马勇志 |
体育部 |
39 |
全数字化智能型教学环境建设与运行管理 |
钟晓流、陈基和、许俊华、唐子龙、陈筱昕 |
电教中心、教务处 |
40 |
突出能力,强化实践—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谌卫军、郑莉、毛希平 |
计算机系 |
41 |
装饰材料创作营—装饰材料应用与创新实验教学 |
杨冬江、方晓风、聂影、张月、梁雯 |
美术学院 |
42 |
数字娱乐设计二学位学科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 |
付志勇、冼枫、王之纲、张烈、师丹青 |
美术学院 |
43 |
以传统精神促理想信念,以行业优势促实践引导,切实形成战略重点行业就业优势 |
周羽、孙玉良、王贤刚、艾德生、刘沣漪 |
核研院 |
44 |
凝练工程文化,深化通识教育基础,探索跨学科创新课程平台的建设 |
卢达溶、汤彬、李双寿、段远源、闻星火 |
训练中心、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处 |
45 |
《大学生心理训练与潜能开发》课程建设 |
李焰、刘丹、赵丽珠、王旭 |
学生部 |
46 |
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 |
熊义志、韩威、蔡甄、蔡志楠、杨亚俊 |
就业中心 |
47 |
资助与育人结合,服务与培养统一,强化勤工助学育人功效的探索与实践 |
耿睿、韩标、高瑄、曲莎莎、王伟 |
学生部、保卫部、图书馆、物业中心 |
48 |
构建全流程信息系统,提升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 |
陈强、章燕、周星、叶桂芹、吴运新 |
国际处 |
49 |
选课制的创新与实践 |
宣华、郭大勇、付小龙、李华昕、唐子龙 |
教务处、计算中心 |
50 |
探索实践性、复合型、协同式为特色的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
高虹、刘惠琴、王钰、 康妮、徐鹏 |
研究生院 |
51 |
基于研究生特点的新生德育工作体系建设 |
黄晟、武晓峰、黄红选、钱婷、钟晓征 |
研究生工作部 |
52 |
央企班组长管理能力远程培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
李思源、张先、丁武、刘美娟、刘树宅 |
继教学院 |
53 |
构建国家法治社会建设需求的政法干部综合素能提升课程体系 |
张忠义、王少军、唐玲、胡小青、孙茗 |
继教学院 |
54 |
面向地区重大需求,推动省校互动合作,提升山西省政府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
玉石、周学敏、张潇潇、刘立军、李杰 |
继教学院 |
55 |
《高新企业的创办与管理》课程建设与研究 |
林功实、李光玉、顾立基 |
深研院 |
56 |
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模式探索 |
林孝康、孙春柳、廖庆敏、马文渊、詹多彦 |
深研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