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至24日,第12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我院王名教授率全国政协调研组赴四川彭州市考察“民心通”工程。
彭州市位于成都市西北部,自然格局是“六山一水三分坝”,人口80.53万,辖20个镇、353个村(社区)。为创新社会管理,创建和谐村社,彭州市2012年7月开始实施“民心通”工程,该工程通过运用移动智能终端和电脑工作平台,整合了集体经济、低保、新农合等13种工作,通过200多项工作流程的控制,实现了基层行权的事前条件限制、事中动态管控和事后追踪溯源,保证了行权过程的真实化、完整化和阳光化;该工程还集成了提供基层公共服务、民主选举、群众监督和畅通群众诉求等功能,实现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双向规范和互动,促进了村社发展的和谐。
图为调研组在双埝社区实地参观,工作人员在现场演示和操作
调研组一行先后实地考察了实施“民心通”工程的双埝社区、三湾社区、黄村、太子村和武备村,并与推动“民心通”工程的彭州市纪委进行了座谈交流。11月23日晚,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国政协调研组“民心通”工程汇报会与交流会。会议分别听取了“民心通”工程的缘起、定位、活动开展/及该工程开展以来给基层工作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等情况汇报。调研组副组长、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施杰对上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从法治和基层民主的角度分析了“民心通”工程的深刻寓意及理念创新,对继续开展“民心通”工程提出了若干建议。
图为“民心通”工程汇报和交流会议现场
王名教授代表调研组做总结发言。他指出,“民心通”工程蕴含着丰富的深化改革的探索与潜能,将带来更大的社会和政治效应,该工程是“小平台解决大问题,小平台带来大改变,小平台孕育大希望”。该工程创新之处表现在:一是公共管理特别是基层权力监控机制的创新。“民心通”工程通过成功运用不断升级的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市场化机制与公司合作,借助纪委系统建立强有力的政治推动体制,将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难点聚焦于对基层权力运行的防控和监督上,实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主体的双向监督、双向约束和双向互动。二是基层公共治理特别是社会治理的创新。在“民心通”的探索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因素。如村民对基层选举和公共事务决议的积极参与,行政资源和基层权力运行的公开,行政、市场与社会力量的互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监督,合作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终端用户的相互制衡,通过网络提供全方位、优质化的服务。 三是探索深化改革倒逼机制创新。该工程最早通过对权力约束机制的创新,可能实现对村务自治、政策改进、现行部门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政治体制改善的倒逼机制等。
王名教授对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开展“民心通”工程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在技术上要加强研发。二是探索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在时机成熟时探讨政府退出机制。三是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推进“民心通”用户的广泛化。四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创新和治理理论不断总结提升。最后,王名教授表示:将根据已有调研撰写“民心通”工程的案例和政策提案,并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民心通”工程的不断升级和推广。
四川省纪委副秘书长郭东军、成都市纪委有关负责同志、彭州市委书记韩轶、市长杜浒、市纪委书记王瑞平等参加会议并发言;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四川财经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人民政协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领导和记者以及我院博士后李健和博士宋亚娟等参加此次调研活动。
供稿:宋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