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为迎接院友返校,公管学院在学院一层报告厅为广大院友们举办了主题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返校讲堂。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非政府机构的近百名院友到场参加了此次活动,重温当年的负笈求知之路,享受学术盛宴。此次返校讲坛由我院院友、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柴璐主持,薛澜、王名、于安、王有强四位教授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作了精彩演讲,并就院友们关心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对话交流。
讲堂现场
薛澜教授首先肯定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治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将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作为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确实是中国改革发展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他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首先是公共事务治理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目前是公共治理的领域没有解决好,而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就存在于公共部门,因此公共事务治理的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应当是下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价值层面,其次是制度体系,第三是运行机制,治理能力则是治理体系建设的保障。
左:主持人柴璐 右:院长薛澜
王名教授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目标标志着中国改革从关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逐渐转向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治理现代化的命题也表明改革将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所有领域。如果改革不触及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同样也无法继续深入。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包括:法治中国、市场起决定作用的资源配置系统、核心价值观、公民的德治系统等社会多元化共同治理的系统。未来社会组织管理方式的改革、事业单位的改革、人民团体的改革将是重点推进的领域。
于安教授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扩展词,也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主义的标志,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化的第三阶段。他认为,国家问题是政治问题的核心,改革必须从国家层面着手。目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概念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政治概念,目前还处于不断丰富发展的阶段,没有十分明确的涵义,但每一位负责任的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都有义务提出自己的一份讨论性意见,可以从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性、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现代化、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等方面深入讨论。国家制度的现代化,重要的内涵是在政治体制上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以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分化等问题,因此具有极端的迫切性。依法治国,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治理方式之一,是使治理方式体系化、结构化和价值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有强教授通过授课式的循循善诱,从经济学的“稀缺性”概念出发,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要性娓娓道来。他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分解为“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三个关键词,指出:在社会资源稀缺性的前提下,社会为了追求效率和公平这两个目标,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治理体系;在这个治理体系中政治的主体地位不可取代,但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体的力量也应当受到充分重视;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的“铁三角”关系中,必须界定每个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保障每个主体合法获得利益,从法制化的角度构建三者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注重信息化、制度化和文化建设的统一,信息化是基础,制度化是关键,文化建设是保障。在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方面,应当不断从实践中吸收创新经验,实现三个主体形成合理。
最后,主持人柴璐还与各位老师们一起展望了未来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形成的时间,老师们基本达成共识,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将在2020年左右基本建成,2030年全面建成,但国家治理现代化既需要政府自身的改革,也需要公民和社会的积极参与。主持人的诙谐幽默、老师们的睿智风趣,主题讨论的热烈深入,使全场不时爆发出精彩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供稿:公管学院院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