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晚,在“明德·公管校友读书会”运行方式全新改版之际,第十期明德·公管校友读书会活动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会议室举行。此次读书会由公管学院教授王亚华领读,中国公共案例中心主任慕玲主持,来自社会各界的40多名院友参加。院友们通过深入研读美国学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作品《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就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多中心治理”、“制度分析与发展”等学术思想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对话交流。
主持人慕玲介绍了本期读书会的领读人王亚华教授的学术简况,及其与奥斯特罗姆学派的渊源,拉开了此次读书会活动的帷幕。随后,王亚华教授分“我与《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的书缘”、“《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的思想精华与历史地位”及“奥斯特罗姆的学术生平与思想”三个部分做了讲座。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厚饱满的情感,回忆了自己十年前在美国游学期间拜访奥斯特罗姆夫妇,并于五年前到印第安纳大学跟随奥斯特罗姆教授访学的经历,分享了他亲历奥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过程,向院友们介绍了奥斯特罗姆的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
图为王亚华教授分享奥斯特罗姆学术思想。
作为追随奥斯特罗姆学术思想的中国学者,王亚华教授向奥斯特罗姆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和缅怀之情。他回忆到,作为一名女性学者,奥斯特罗姆的学术起步之路相对较晚,但她与丈夫一起在印第安纳大学白手起家,创建了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开始了四十多年如一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卓越的科学成就。即使在年近80岁的高龄,奥斯特罗姆依然精神矍铄,频繁旅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成为制度分析与公共治理的学术大师,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从王亚华教授的言语之间,院友们感受到了奥斯特罗姆在学术研究上孜孜以求的精神,持续推进制度理论发展和创新的勇气。
王亚华教授介绍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一书的成书过程和主要内容。在该书中,奥斯特罗姆首先运用博弈论对前人关于公共资源分配的理论模型,如哈丁的“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政府与市场之外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理论上的可能性。接着,奥斯特罗姆运用经验研究方法,探讨了世界各国关于公共池塘资源治理成功和失败的多个案例,提出了实现成功自主治理的八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奥斯特罗姆提出了制度分析框架雏形,并归纳了她关于人类社会自主治理的理论体系。
王亚华教授的领读深入浅出,不仅带领院友们初步理解了奥斯特罗姆关于制度分析和自主治理的理论,而且通过实例分析,感受到了这些理论在中国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价值。领读结束后,院友们发言,畅谈参加读书会的感想,积极向王亚华教授提问交流,现场讨论氛围十分热烈。
院友倪虹表示,听完领读后感受十分深刻,拓展了自己对社会治理的认识。院友马明提出了自主治理和政府治理的关系和优劣比较问题。蓝煜昕老师提出了“自主治理”思想在社区治理中如何应用的问题。王亚华教授对院友们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他着重指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应当避免“万能药”思维,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的治理模式,奥斯特罗姆的学术思想,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的治理具有重大理论参考价值。
图为读书会后部分参加人员合影。
两个多小时的读书会,在王亚华教授的精彩领读和院友们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院友们在结束合影后,依然在继续讨论和思考着读书会上提出的问题,大家普遍觉得以书为媒,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院友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读书会受益匪浅、启发良多,希望参加更多类似的读书活动,增进与学院师生和院友的交流。
供稿:院友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