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下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5年第1次专题研讨会在农研院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以“扶贫”为主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建,中央农办原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宝,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岳希明,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国际情报室主任、研究员聂凤英,原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巡视员王心怀等7位专家参会并发言。
范小建在会议上做了专题报告。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改革、农业发展、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区域政策、惠农政策和专项扶贫的支持下,扶贫工作成效巨大。但是目前扶贫工作还存在若干问题: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庞大;各类返贫因素依然存在;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困地区发展滞后;随着收入差距拉大,相对贫困问题仍然凸显。当前我国的减贫任务正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换时期,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未来中国扶贫工作应坚持“三个结合”的基本方针,即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外部支持与内生动力相结合。在工作机制层面,要做好统筹资源、完善机制、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简政放权和强化监督。
段应碧认为,扶贫工作要处理好精准扶贫与区域扶贫并重,贫困户识别和扶贫机构改革这三个问题。第一,过去扶贫工作重点是项目扶贫,按照片区进行扶贫开发,将相当大比例的资金投放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未来实施精准扶贫,专项扶贫不能停掉。精准扶贫则要解决原来专项扶贫覆盖面不宽和精确度不高的问题。第二,原来贫困户的识别主要是参考收入标准,但是收入标准没有办法很好的量化。实施精准扶贫时,应该考虑用其他看得见的标准来识别贫困户。第三,现有的扶贫机构仅能推动区域性扶贫,要推动精准扶贫需要改革原有机构,建立强有力的扶贫工作系统。
汪三贵强调,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全解决了贫困问题,贫困是一个相对贫困的概念。他认为,穷人在社会中是弱势群体,组织能力很弱,要达到完全精准扶贫存在困难。精准扶贫在执行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具体的问题,如现在基层反映最强烈的是对于懒汉的救济。
吴国宝探讨了贫困县考核机制改革的问题。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他建议以省为单位确定贫困县考核的指标和权重,完善能有效引导贫困县领导干部行为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实行年度考核和政府任期考核相结合,完善贫困县考核数据收集制度,建立公开公正的贫困县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和问责,完善贫困县考核机制。
岳希明介绍了新近的研究成果。他引入一个集中率指标衡量不同类别的财政资金在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分配状况。通过对退休金、养老金,救济金、抚恤金和灾款,医疗费报销,退耕还林补贴,扶贫款,粮食直补,农机具、良种、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低保等类别财政投入的实证研究发现,以补贴低收入人群为目标的扶贫款反而不如一些普惠制的财政投入让低收入人群受益的多。财政投入的政策目标与财政投入的实际效果存在偏差。
聂凤英认为,扶贫工作的总体方针应该是依靠发展来解决扶贫问题。扶贫不应该只看数量,也应该关注质量,实现更高水平的脱贫。未来脱贫问题会越来越难,不能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和国外的经验来解决中国的扶贫问题。
王心怀认为,扶贫工作要注意六个问题:贫困人口数量要统计清楚;要处理好扶贫与社保和低保的关系;要将贫困户识别标准具体化;要协调好区域发展与扶贫工作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功能区和贫困县的关系;要给贫困县更多的资源支撑。
专题发言结束后,专家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会议由农研院专职副院长魏唯主持。294俄罗斯专享会党委书记、农研院副院长孟庆国,294俄罗斯专享会教授、农研院院长助理王亚华出席会议。农研院博士后和研究生等10余人聆听了会议研讨。
供稿:中国农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