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在清华大学104年校庆之际,第十三期明德·公管校友读书会活动在学院302会议室举行。此次读书会由王有强教授领读,蓝煜昕老师主持,来自社会各界的四十多名院友参加。本次读书会,院友们通过研读王有强老师新著《协同治理:杭州“上城经验”》,对协同治理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图为王有强老师领读《协同治理:杭州“上城经验”》。
王有强老师首先介绍了该书出版的背景和他的一些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的成就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奇迹和挑战均源于三大基本国情:人口多;地区、城乡、不同收入人群之间差异大;变化快。特殊的国情意味着我们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与西方截然不同,也导致西方社会科学中的很多案例和理论无法在中国直接使用,中国学者需要将在中国实践中的一些好的做法予以总结升华,形成自己的理论和范式与西方文明进行对话交流。
王老师指出,当前政府工作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创新,学者们需要把政府做的工作从规律和科学的视角进行提炼,形成系统的理论,再把这些理论作为实践工作的参考。王老师认为每一个社会科学概念的提出后面都有一套社会背景作为支撑,基于这样的考虑,王老师结合他在杭州挂职期间对政府工作的亲身感受和在此基础上做出的一些思考,在书中对协同治理进行了中文语境下的定义,并首次提出了协同治理“2X2”分析框架。
在领读阶段,王老师以“四个三”的思路组织读书会的内容。第一个“三”是有关《协同治理:杭州“上城经验”》这本书的三个问题:为什么写这本书;如何阅读本书;以及怎样使用本书,王老师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展开分析。第二个“三”指的是写作本书的目的,王老师认为主要是基于“三个服务”,即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社会。第三个“三”围绕如何理解这本书展开。王老师认为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可以围绕下面三个方面展开思考:治理与协同的概念;协同治理“2X2”分析框架;以及本书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案例和问卷。第四个“三”阐述的是读者如何使用本书。王老师认为读者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做到“三个结合”,即结合自己所在的领域、结合自己的工作、结合自身的学习去使用本书提出的概念、框架和方法。
王老师指出,目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任何领域存在的问题都不是这个领域中的单独主体可以解决的,或者说这些主体单独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协同治理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图为《协同治理:杭州“上城经验”》封面。
领读最后,王老师对《协同治理:杭州“上城经验”》的封面标识进行了解释。标识的中央是一个人,在中间的人周围分布着五个点,象征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最外围的图案代表政府、市场、社会三个主体,整个团案构成一个三角形。整个标识将协同治理的概念融入其中,政府、市场、社会三个主体,围绕“五位一体”建设创造公共价值,为中间的人服务。三角形结构代表稳定,象征通过协同治理可以实现长治久安。
整个领读阶段,王老师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不时举出日常生活的例子以加深参会院友们对本书内容的理解。
互动交流环节,参加的院友们围绕王老师所讲内容,对协同治理的认识以及在工作中如何更好地使用协同治理“2X2”分析框架与王老师进行了交流,王老师逐一回答了院友们提出的问题。
图为王老师向院友赠书。
读书会结束后,王老师给参与读书会的院友一一赠书并签名留念。第十三期明德·公管校友读书会圆满结束。
供稿:院友办公室
撰稿:石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