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生赴巴黎参加气候变化模拟谈判——进行时
经过10小时的飞行,5月25日,十名清华学生陆续抵达巴黎。还没有来得及调时差,同学们便来到Paris 2015: Make It Work (MIW)的主会场,位于巴黎郊区的Nanterre Amendiers剧场,迅速与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名大学生一起投入到紧张的培训和谈判活动中。十名同学分为两支队伍,分别代表中国和气候难民,将与其他队伍就各自代表的立场进行激烈交锋。
此次谈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组成的41只代表队里,不仅有发达国家代表团,发展中国家代表团,还有许多非国家代表团(non-state parties),如欧盟代表团,亚马逊代表团,森林代表团,海洋代表团,土地代表团等。
没有人知道谈判的结果是什么,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是希望。
208名学生,41支代表队,3天,3夜。
各代表队通过大会、接触组讨论、非正式谈判、结盟等多种形式,与各个利益相关代表队进行针对性地磋商、谈判,根据各自国家和非国家集团的利益和底线,进行斡旋和妥协,争取达成一致的立场。
图为清华学生陈述代表队立场。
谈判紧张地进行着,利用五分钟的空档,我们对两名同学进行了简短采访。中国队的侯崛(清华外文系大二)说:“在各个环节的谈判中,每个代表队都在积极发声,阐述各自的立场,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同时也意味着可能会就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效率也比较低。”针对模拟谈判的真实性问题,也就是学生代表队进行谈判所持有的立场和判断是否能够基于真实情况时,侯崛表示,在清华培训和选拔赛期间,都做了调查和研究,掌握了不少数据,对立场有一定的判断。来自经济管理学院大四的张竞宇说:“在谈判中,我发现很多人对中国有误解,对于中国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争议,他们都希望中国承担更多责任。对于这一点,需要向对方反复阐述中国发展中的困难,通过人均GDP等指标来让更多人理解中国。”同学们都感觉到,在谈判中,要与各个代表队进行讨价还价和妥协,整个过程很真实。
图为清华学生与其他代表队进行谈判。
来自200多名世界大学生的共同愿景
谈判进行的最后一晚,Nanterre Amendiers剧场灯火通明,41支队伍彻夜未眠。谈判一直进行到早晨7点左右。
图为大会现场。
四个小时后,5月31日上午十点,最后一次大会开始,200名学生围坐一起,要进行最后一次的投票,就前几天提交的愿景和达成愿景的途径进行表决。本次谈判能否成功,在此一举。
主席台上,由巴政在校生组成的主席团轮流念着条款,台下“YES”声和异议声此起彼伏。代表们在进行最后一番辩论。原本上午就要结束的大会,被迫延迟到下午五点。
终于,经历3天3夜的谈判、协商、投票、表决,41支代表团终于通过了目标愿景和途径的提案。当日晚上七点,在活动的闭幕式上,41支代表分别上台签署了同意书。
图为中国代表队签署协议。
本次项目的发起人和设计者之一的Laurence Tubiana教授将在今年12月底的巴黎气候大会(COP21)期间将此次模拟谈判报告提交联合国。另一位项目设计者和指导老师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Bruno Latour教授。
十名清华代表与滕飞副教授(一排左二)、孟波老师(一排左四)在会场前合影。
项目介绍
2015年12月份,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巴黎召开。为了更充分地准备和迎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胜利举办,巴黎政治大学(Sciences Po.)发起“Paris Climat 2015: Makeit Work” 全球气候变化学生模拟谈判活动,邀请全球200名大学生,于5月26-31日在巴黎进行模拟谈判,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提供新思路和方案。
清华大学作为特别合作伙伴,于2015年1月底正式启动“清华大学学生赴巴黎参加气候变化模拟谈判”项目,共收到来自27个院系的90余名同学报名参加。经过清华校内七次培训和选拔赛,十名学生脱颖而出,代表清华赴巴黎,与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名大学生一起参加模拟谈判。
本项目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由国际处、教育基金会、学生部、校团委、低碳经济研究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共同组织,由低碳经济研究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具体承办,由公管学院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协办,校友夏朝阳博士给予赞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