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的东道国中除去几个主要的离岸中心外,集中于美国和澳大利亚。中国对外投资的来源地省份为东部沿海省份以及云南省。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企业是投资主体,按照项目数量,民营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但按照投资规模划分,央企占主导地位。
6月16日下午,“CIDEG”学术沙龙在清华公管举行,本次沙龙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明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趋势和预测》主题演讲。张明主任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受阻的主要原因与决定因素,中国对外投资前景以及中国海外风险投资评级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讲座由清华CIDEG副主任、清华公管学院副教授陈玲主持。”清华“CIDEG”特将演讲内容编辑整理如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我们即将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净输出国。
依据商务部数据,2013年按照流量计算我国已经位列全球前十大对外投资经济体中的第三位。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结合官方数据与企业层面收集的数据来看,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行业比较集中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占到全部投资额的三分之二。2013年与2012年相比,增速比较大的是房地产、文化娱乐业和采矿业。依据企业层面的投资额数据来看,集中投资的行业为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行业。从所有制角度看对外投资,国有企业中电力行业占有绝对地位(96%,按投资额),电信和计算机行业达到了90.6%,交通运输行业达到85%左右。民营企业占主导的行业是商业和批发零售、农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谁是我们对外投资的主要东道国?
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的东道国中除去几个主要的离岸中心外,集中于美国和澳大利亚。中国对外投资的来源地省份为东部沿海省份以及云南省。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企业是投资主体,按照项目数量,民营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但按照投资规模划分,央企占主导地位。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依据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案例,将对外企业的动机分为市场寻求型、自然资源寻求型、技术寻求型、效率寻求型。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购买海外能源股票,矿产所有权的投资属于自然资源寻求型。技术寻求型是带有中国特点的对外投资动机,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以便扩大中国国内市场。效率寻求型是为了追求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去越难、孟加拉、印度等投资。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案例进行分类,结合企业公告和真实投资两个方面的分析,投资额比较大的是自然资源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相比之下,效率寻求型占比不到1%,这表示中国本地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来降低成本的案例比较少。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受阻的原因与决定因素
·什么是投资受阻及其特征?
“投资受阻”的定义是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完成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指那些投资后但业绩表现不佳的项目。研究分析的案例来自于《全球并购交易分析库》状态为withdraw的交易信息、媒体报道和公司信息披露。通过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受阻的重大案例,可以看出海外受阻具有四个特征:(1)受阻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2)以采矿业、汽车业和通信业比较基准(战略性支柱产业);(3)绝大多数是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4)获得自然资源和获取品牌资产为主的投资动机易于受阻。
·投资受阻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受阻案例,投资受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1)海外的政治压力;(2)国外竞争对手的狙击;(3)市场形势不利变化;(4)出价不具优势;(5)国内监管部门审核周期;(6)自身实力不足。从定量的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有企业性质、投资动机与东道国并不是受阻的显著因素,而投资额、投资方式和投资时间和投资行业是企业海外受阻的显著决定性因素。其中,海外电信业,汽车业的投资比较容易受阻。从过去海外投资受阻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三个经验教训。第一,盲目追求大规模的投资不容易取得成功。第二,投资行业的选择比较重要。第三,以小博大的投资策略难以获得成功。
中国海外投资的前景
·为什么要进行海外直接投资?
“一带一路”与“走出去”战略背后,中国海外投资的主要需求来自于以下五个方面:首先,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则需要通过对外投资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其次,提高海外投资收益率的需要。中国有2万亿美元的海外净资产,而目前中国对外资产的收益率普遍偏低;第三,多元化官方储备资产的需求;第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我们需要与之相配的跨国企业。第五,提升中国经济全球影响力。
·海外直接投资如何避免风险?
中国即将成为直接投资的净输出国,“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依托。然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需要避免以下几个风险。首先,国际基础设施投资收益率低。国际基础设施投资沿线上是否能够通过中国惯有的地方政府的商业开发模式赚钱还值得商榷。其次,投资安全面临很大挑战。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例如中东、中亚等历来的投资声誉不佳。我们将面临这些国家政权更替之后国有化我们投资资产的风险。第三,“一带一路”倡议中采用PPP方式遭遇私营部门意愿不足难题,如何调动私营部门积极性值得政府部门深入研究。第四,有可能妨碍而非加速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第五,加强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如何采用更好的战略对话语言来降低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值得进一步思考。
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CROIC-IWEP201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我们做好风险预警,因此对各国主要的投资国进行风险评判,为企业提供风险预警非常必要。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通过三年的努力,建立了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体系,已连续发布两年。该体系的特点是针对中国企业和主权财富的视角出发,重点关注直接投资,兼顾政权投资。
该体系采用经济基础、政治风险、社会弹性、偿债能力和对华关系等五大模块建立综合指标,对具有真实投资活动且投资规模较大的36个国家进行风险评级,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对华关系”模块的开发。经济基础模块的指标主要衡量这些国家的经济基本面情况。政治风险模块考察国家的政治稳定性、政府质量、法律环境和外部冲突。社会弹性模块主要考察劳动力市场、殷商环境。偿债能力模块主要考察公共部门、私人部门总的偿债能力。对华关系模块考察双边贸易、投资以及双边的政治关系。
演讲人简介:
张明,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与中国宏观经济。近年来,在跨境资本流动、外汇储备投资、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货币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较多关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曾任Asset Managers Group中国区基金经理,负责私募股权投资业务。曾任KPMG审计师,参与若干中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海外上市及财务报表审计。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作访问学者。出版《全球危机下的中国变局》、《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国际金融新战略》、《中国的高储蓄:特征事实与部门分析》等学术著作,完成省部级课题30余项,在The World Econom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China & World Economy、《世界经济》、《金融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人民日报》、《财经》、《彭博商业周刊》、FT中文网等财经媒体上发表财经评论数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