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我院博士生暑期实践答辩会在学院319教室成功举行。博士生必修实践是我院实践工作的重要环节,今年共有17名博士生参加,分赴全国10省份进行为期6周的实践调研。在完成实践之后,我院专门举行实践答辩会,旨在总结、展示实践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和成果,引导博士生增强对各地实情的了解和把握,对学术研究有所启发。院党委副书记谢矜,校研工部老师吴彦楠,院研工组组长蓝煜昕、副组长刘近文,助理教授吕孝礼等出席了活动,学院2014级、2015级20余名博士生旁听了交流会。
蓝煜昕首先介绍了学院博士生实践的指导思路,总结了今年实践工作的完成情况。他强调学院历来重视博士生社会实践工作,对于公管学科,实践有助于博士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解决现实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问题,同时也能从实践中获取学术上的思考和启发。
图为答辩会现场。
在展示和答辩环节,共有15位同学做了现场汇报展示,2位同学因在国外交流学习,做了书面汇报展示。博13班任弢同学分享了在陕西宝鸡陈仓物流园区开展的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主题的实践,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完成了一份高质量的兼具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报告。15级硕转博学生舒全峰同学以“踏实是魂,责任以行”的主题与大家分享了他在广西田东县委办实践的丰富经历,讲述了他深入当地农村开展的乡村自主治理、乡村干部公共服务动机等多项田野研究工作,为当地政府打击非法组织卖血的违法犯罪行为、改进现行扶贫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博13班俞晗之同学讲述了其在福绵区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经历,实地走访了解干部群众对相关问题的真实感受,将研究聚焦在政府项目过程管理的优化,破解政府实际工作中关于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的两大难题。
图为舒全峰同学进行汇报展示。
图为俞晗之同学进行汇报展示。
图为谢矜老师总结发言。
最后,谢矜老师对博士生必修实践答辩做了总结。她认为,清华大学的社会实践已进行了三十年,经验表明,参与实践的同学们在国情、民情的了解方面有很大的收获。一是价值观的锤炼,社会实践起到了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同学们在基层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受到正面、负面价值观的冲击,经历了迷茫,也引发了思考。种种问题恰恰是公共管理学科存在的基础,实践的经历会更加坚定学科使命。二是能力的提升,通过理论梳理,给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是一个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内化的过程。谢矜老师表示,她希望社会实践能够踏踏实实做下去,对职业选择,对学科坚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供稿:研究生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