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至23日,由我院和德国全球与区域问题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of Global and Area Studies)共同举办的“亚洲智库发展和建设国际研讨会”在我院举行。本次会议邀请来自德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智利、英国和国内18家智库及大学的智库问题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了亚洲智库发展以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成就与挑战。
图为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由我院朱旭峰教授主持,德国全球与区域问题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主任Patrick Kollner和我院院长薛澜分别致辞。22日的圆桌会议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主题,与会嘉宾们在中国智库的建设经验、发展现状、国际借鉴等方面各抒己见,深入交换了意见。
图为朱旭峰主持会议。
图为Patrick Kollner致辞。
图为薛澜致辞。
23日会议以学术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围绕“智库建设的中国实践”、“中国智库与世界”、“亚洲智库的国别考察”、“知识与政治之间的东亚智库”四个主题分论坛,各国专家共宣读13篇学术论文,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分论坛一:智库建设的中国实践。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我院教授胡鞍钢介绍了国情研究院参与政策咨询的经验,与嘉宾分享了国情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和其参与5年计划政策制定的情况。朱旭峰教授用多源流模型分析了中国智库政策的发展历程,指出实践需求、领导人重视和专家建议三个因素共同促成了《关于加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意见》这一历史性政策文件的出台。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李亚教授分享了建设协商性智库的提议,指出在中国社会矛盾多发的当下,协商型智库是处理决策冲突、达成共识的有效途径。
分论坛二:中国智库与世界互动。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吴江副教授研究了德国智库的组织特点和运作模式,指出中国智库应该向德国智库学习,避免智库建设中的“美国中心主义”。来自德国全球与区域问题研究所的Pascal Abb博士以察哈尔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南海研究院为案例,考察了中国智库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和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的忻华副教授分享了中国省级和地方智库在参与外交政策制定的贡献,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分论坛三:亚洲智库的国别考察。来自印度科技与政策研究中心的Annapoorna Ravichander博士、日本东北大学的Sebastian Maslow博士和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Ben Hillman博士分别分享了印度智库、日本智库和印度尼西亚智库的历史、现状和问题。
分论坛四:知识与政治之间的东亚智库。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社会行政学系的叶健民教授从国家主义视角出发,探讨了1997年之后香港智库在“准民主”制度下的发展历程和政策咨询活动现状。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的林辉煌博士研究了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指出来自政府部门的资助和支持在实践中反而干涉了智库的自主研究,导致了知识与政治之间关系的失衡。来自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的研究员Ajoy Dattahe研究了越南的历史和政治对越南智库组织形式和影响力发挥的影响。来自韩国庆熙大学的贝一明教授介绍了二战后韩国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政治走向民主以及对美国和朝鲜政策研究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韩国智库的崛起历程,并探讨了韩国智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图为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研讨会为来自国内外高校和智库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交流平台,通过两天的思想碰撞,专家们对于亚洲智库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道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国智库的风采也在两天的会期中得以充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