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下午,第一期“清华公益慈善大讲坛”在我院举行。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我院教授王名就“慈善法新体制与新学科建设”进行主题演讲,来自学界、企业界、社会组织的五十余名嘉宾与听众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大讲坛由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我院副教授贾西津主持。
王名从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慈善法新体制与新学科建设相关内容,主要包括:(一)《慈善法》的三层意义。慈善法的三层意义主要指制度意义即全体制度的重建、理念意义即全新的法治理念以及体制意义即全面的体制重构。(二)新学科的建立。新体制带来的变化导致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专业人才需求。人才的培养则势必需要开展学位教育,开设课程、设置专业、设立学科,而这些也都在《慈善法》中已有明确体现。对新的学科设想是设立“公益学”,研究慈善组织的行为规律及公益慈善资源的有效配置。(三)国内外公益慈善相关研究的历史沿革。(四)中国公益慈善研究有可能引领世界的基础与趋势。目前,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已经为此开展的工作与研究包括设计“公益学”(Philanthrology)的基本架构,公益学应该以公益价值、公益文化、公益伦理研究为基础,从公益制度与体制、公益组织运作管理、公益服务与社会治理三个层次全面开展;拟牵头筹建世界公益学会;即将召开首届“世界公益慈善论坛”(2016年9月5-6日);开展公益硕士/MPA招生。(五)学科建设需要的三种人才。王名认为在学科建设方面需要有三种人才:智者、行者、学者。智者面向未来,行者面向当下,学者面向过去。三种人才共同助力才能推动学科发展。
其后,王名教授就听众的提问进行了一一解答。
供稿: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