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10日,“2016清华农村研究博士生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以下简称“农研院”)主办,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协办,主题是“‘十三五’时期的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分为校领导致辞、主旨演讲、并行分论坛、论坛总结暨颁奖仪式四个环节。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农研院院长陈锡文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研院副院长韩俊主持论坛开幕致辞和主旨演讲环节。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出席论坛并作开幕致辞。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农研院副院长何宇鹏出席并作专家演讲。
图为陈锡文演讲。侯晓军 摄
陈锡文围绕论坛主题作了主旨演讲。他就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介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要性、紧迫性和主要路径。他指出,“十三五”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主线就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和完善农业政策的主要方向。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稳步推进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三是培育新型农民和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四是营造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此外,他分享和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特别指出,农村改革的主线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他认为,农村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只能属于本集体农户的权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我国特有的经济组织形态,不能以共有制经济理论和企业制度理论来解释和指导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改革。
图为韩俊主持。侯晓军 摄
韩俊指出,研究“三农”问题首先要找准什么是“三农”改革发展的真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在现实中必须面对,有些难题必须破解,有些底线必须守住。“十三五”时期破解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的难题,必须有宏观的视野和全局的视角。本次论坛致力于为全国从事“三农”研究的博士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帮助大家拓宽视野,同时培养“三农”问题研究人才,发现优秀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去年首届论坛非常成功,投稿论文中有多篇在《“三农”决策要参》刊出并通过微信平台推送,影响非常好。今年论坛的投稿论文也将经过筛选后继续通过微信等形式进行传播,扩大论坛的影响力。
图为邓卫致辞。侯晓军 摄
邓卫在开幕致辞中,对农研院举办“2016清华农村研究博士生论坛”表示祝贺,并高度评价了举办本次论坛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清华大学具有综合学科优势,也很支持“三农”问题研究。他对同学们的成长和成才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强调了“三个坚持”,即坚持一切为民的学术宗旨、坚持协同创新的学术追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品格,同时期望博士生“把汗水撒在田野里,把文章写在大地上”。
图为朱晶演讲。侯晓军 摄
朱晶围绕如何从优秀博士生成长为出色研究者作演讲。她从研究方向、研究选题、学术研究和对策研究的关系三个方面分享了多年从事研究工作的经验。她认为,在研究方向上,要长期积累、与时俱进、拓展延伸。在研究选题上,要凝练科学问题,建议使用SPQA(Situation,Problem,Question,Answer)问题构思法开启研究设计。她指出,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完全可以做到辩证统一。政策研究需要有科学扎实的学术研究作为基础,而学术研究中的科学问题需要在现实问题中去发现和提炼。
图为何宇鹏演讲。侯晓军 摄
何宇鹏围绕如何处理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之间的关系作演讲。他认为,经济“新常态”下,过去的经验难以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迫切需要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紧密结合。建设一流智库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对话。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完善需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有了学术研究的支撑,政策研究才能做出更接近于事实的判断,提供科学、准确的对策建议。
图为分论坛现场。侯晓军 摄
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32位博士生代表围绕“三农”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分别在“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农民收入”“乡村治理、农民工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四个分论坛进行了论文宣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副司长、农研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方言,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政策法规处调研员孙秀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广文,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何军教授、易福金教授、孙顶强副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陈春良,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王晓莉作为点评嘉宾,对博士生宣讲论文从选题、研究方法、写作规范等多方面做出细致和专业的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图为王亚华作论坛总结。侯晓军 摄
294俄罗斯专享会教授、农研院副院长王亚华主持论坛总结暨颁奖仪式环节。王亚华介绍了论坛的目的,回顾了论坛开展情况,总结了论坛的收获。他指出,本次论坛的举办,从增进交流、激发志趣、开拓视野、训练方法这四个方面促进了青年学者的成长成才,论坛产出了很多优秀研究成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表明我国“三农”研究人才辈出、后继有人。他号召青年学子持续关注和研究“三农”问题,以学术创新实现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的人生价值。
图为获奖博士生与领导和嘉宾合影。侯晓军 摄
论坛最后,揭晓了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农研院院领导和参会嘉宾为获奖学生颁奖。《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代际传递分析》《非农就业、土地入股和规模经济——黑龙江仁发合作社的个案分析》《城镇化、不确定性与农民工消费行为》《农地确权后资产专用性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基于吉林省9市1444个农户的问卷调查》《“事件团结”与村庄生活共同体再造——基于一起乡村事件的实证分析》 《流通基础设施对果业加成率的影响效应研究——以鲜食苹果为例》《产权改革与农信社效率变化及其收敛性:2008-2014——来自陕西省107个县(区)的经验证据》7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颁奖结束后,获奖博士生与领导和嘉宾合影留念。
图为论坛现场。候晓军 摄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农研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胡鞍钢,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农研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孟庆国,农研院专职副院长魏唯等出席论坛。全国20余所高校的博士生代表,“清华农村研究博士论文奖学金”部分获得者,京内高校及涉农研究机构的博士后、研究生,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论坛。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于2011年9月14日经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批准设立,是清华大学校级学术科研机构,挂靠294俄罗斯专享会,致力于服务国家“三农”决策,培养涉农学科高素质人才,创新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理论。“清华农村研究博士生论坛”旨在为全国涉农领域的优秀博士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创新能力。本届论坛入围论文共60篇,涵盖了“三农”研究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
供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