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新生入学已经一月有余,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对学习、生活的适应情况,也为了给新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以及生活服务,针对性地解决新生面临的问题,9月29日,研究生新生座谈会在公共管理学院423会议室召开。学院院长薛澜,副院长彭宗超、杨永恒、孟波,党委副书记谢矜,院长助理沈勇,案例中心主任慕玲,研工组组长蓝煜昕等老师参与了座谈会,与新生共同讨论一个多月来的生活。
薛澜老师发言
首先,薛澜院长指出培养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清华公管的传统,老师的职责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希望大家能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随后,座谈会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整场座谈会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学术硕士聚焦在课程学习上,包括选课、学习方法、学分替换、辅修等。有学生提出,选课系统有局限性,可选择的课程老师是固定的。彭宗超老师解释这是基于对学硕的定位不同,因此,学硕与MPA由不同的老师进行教学。不过如果之后对学硕的培养计划有所改变,这个问题就不复存在。还有学生针对自身的学习提出了困惑,如何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研究方法。杨永恒老师指出,需要系统阅读基础书籍,同时在某个领域进行专项研究,宏观与微观共同把握,课程选择不要太多,要根据自身的水平进行安排。薛澜老师基于公管学科的特殊性进行了解答,公管属于交叉性与应用型学科,知识体系比较复杂,需要逐渐积累。谢矜老师更是结合自身经历为同学提出了建议,可以根据学科发展史有目的的去看经典著作,提炼自己的知识体系。
杨永恒老师发言
参加座谈会的还有一部分本科生,他们对获取公管学术活动的信息来源提出了疑惑,希望学院能够为旁听生提供更多的课程信息以及参与调研的机会。杨永恒老师鼓励学生参与到研究生助理工作中,参与项目研究。案例中心慕玲老师也指出,非常欢迎各个学科背景的同学加入案例中心,真正通过案例撰写以及分析解决公共管理的实际问题。关于导师组会也有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够有平台了解各个导师组会的时间,参与其中。对此,薛澜院长也给予了认可,认为这确实是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建议之后按研究领域对组会进行分类,并对时间地点进行公开,鼓励同学们参与。
慕玲老师发言
博士生的问题集中在“博资考”,对“博资考”的考核时间、考核方式等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同学指出“博资考”考核的内容太多,备考造成了压力,能否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薛澜院长着重强调了一个方面,博士不应将视野仅仅局限在“博资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及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社会需要学术人才更需要在各界的人才。“博资考”仅仅是老师对基础课程的一个考察,并不是大家读博士的最终目的。其次,关于博资考考核形式的问题,薛澜院长指出,学院也尝试过采取其他的方式,例如允许在考试中进行网上搜索,或者允许携带电子材料等,但陷入了不同的困境,在利弊权衡中不断地完善,并提议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交流,讨论出比较合适的方案。
图为留学生提问
海外生关注的问题是希望学院建立与中国学生交流的平台,组织可以共同参与的活动,有的中国学生也进一步提出希望能与留学生加强交流,能否采用“一对一”的学习方式。孟波老师针对这些问题做出解释,首先,外事办专门设有对留学生生活以及教学服务的部门和老师,任何问题都欢迎与老师进行沟通,会第一时间解决。其次,为了加强双方的交流,可以通过参与MID课程或者体育运动,例如参加到足球俱乐部以及学术讲座中。但是,由于中外交流确实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因此,这个互动过程需要时间基础。蓝老师进一步指出,除了学院层面,最重要的是双方积极主动,一些活动往往因为学生语言沟通障碍或者不自信的原因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希望同学们能将自己融入到公管学院国际化的大环境中进行交流学习。
谢矜老师发言
整场座谈会持续了两个小时,学生与老师频频互动,针对学生的问题老师们都作出了回答,确实解决了学生很多现存的困惑。同时,老师们也指出学生的提议也为学院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来源: 公管学院研团总支 公管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