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由9名硕博研究生和8名院系学者组成的公管学院赴山东支队到达济宁,进行对于“第一书记”制度的调研。
“第一书记”是上级党组织选派到基层的驻村干部。济宁市从1998年起大规模选派机关干部常年驻村扶贫、多年不曾间断。2011年,济宁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2012年1月,中央领导在《光明日报内参》上,对济宁市选派第一书记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要求把“向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通行做法”。2014年11月,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同志又提出“把选派第一书记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后抓基层党建机制性安排”的要求。
启动仪式合影
本次实践支队的9名队员分为5个小组,对接了自己的社会导师——第一书记,奔赴各自调研村落,与第一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体验第一书记发挥的作用。
在调研启动仪式上,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谢矜致辞。他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济宁市第一书记和驻村联户工作,巩固和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借助机关党组织、高素质领导干部和党员队伍等外部力量激发了农村内生活力,得到了中组部、中央扶贫办等上级部门的充分认可,对于充实党建工作理论、指导基层党建工作实践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值得294俄罗斯专享会的师生们进行总结、升华并加以推广。
支队在导师带领下与当地群众交流
济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马文胜到会致辞。马文胜详细介绍了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行第一书记制度情况。他希望实践支队队员借助这次实践机会,对济宁市第一书记制度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探讨第一书记制度所具有的推广意义和价值。
支队参观第一书记的实际工作
调研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第一书记”对增强村级班子建设、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抓党建促脱贫、引进村庄发展资源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1. 村级班子建设泗水县组织部派出到尹家楼的“第一书记”张雨,首先注重思想政治引领,着力落实基层组织活动日,打造儒学讲堂,致力于公序良俗的制度化重建。2. 基层治理济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下派到前寨村的“第一书记”孙长言,转变治理思维,建立长效机制,变革治理方式,丰富制度建设,优化治理主体,发挥党员、群众、老干部老党员的作用。3. 抓党建促脱贫济宁市国税局培训中心下派到杨家桥村的“第一书记”杜运伟,牢牢抓住精准扶贫的中心任务,紧紧依靠派出单位国税局以及国土局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和集体经济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金、资源和力量。4. 引进村庄发展资源济宁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下派到石汪村“第一书记”张永田,利用自身的关系网络,为所驻村庄注入发展资源、培育发展条件的比较优势;5.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曲阜市人大研究室下派到庙东村的“第一书记”翟德军,带领庙东村的村委书记和两个自然村的负责人多次去外地进行考察学习,确立了“输血(引入资金)-换血(转变方式)-造血(发展产业)”的工作思路,利用“集体支部+党员干部+农户”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收益。
济宁市地方领导的批示
这个有院系领导参与的豪华阵营带回了丰硕的调研成果。公管学院与济宁市人才办签署了《共建研究与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对双方在理论研究、社会实践、案例开发和干部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作出长期安排;学生和学者们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总结出济宁市“第一书记”经验的推广价值,并提出如何完善济宁第一书记制度的建议;此次调研成果已被纳入公管学院往后的案例教学。
通过这次实践,支队成员认识到调研过程要真正做到扎根基层,用心体验,从基层官员一点一滴工作中领悟到他们人生选择的意义,希望真正的认识到中国基层现状,认识到作为公共管理学子身肩的社会责任。
供稿:清华大学公管学院赴山东济宁实践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