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1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年鉴社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此次峰会以“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探讨如何着眼于农业科技和体制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自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并发表演讲,美国、澳大利亚、波兰、新西兰、法国等国家农业部官员,欧盟、联合国粮农组织等主要国际多边组织负责人和国际著名农业跨国企业总裁以及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中外嘉宾以及媒体记者共40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图为会议现场。
为期两天的峰会内容丰富,主题大会、闭门会议以及多个平行圆桌会议交错进行。与会代表围绕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农产品与食品安全、“互联网+”推动现代农业生态链、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图为李伟致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主题大会上致辞。李伟回顾了中国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核心在于抓好以市场化手段加快去库存、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竞争力、以绿色产能的增长接替边际产能、严格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持对外开放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等几个方面。
图为陈锡文发表主旨演讲。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陈锡文发表主旨演讲。陈锡文介绍了中国粮食生产情况,指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率,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加快制度创新。
图为韩俊致辞。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韩俊发表致辞与主旨演讲。他围绕快速城镇化与中等收入阶层崛起、劳动力供求结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业农村政策的背景与走向。
图为杜鹰做主题发言。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指导委员会委员杜鹰围绕如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做主题发言。他指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头戏,也是当务之急。目前中国农产品价格体系面临政策性收储价格刚性上升、潜亏风险不断增加等主要问题。要通过目标价格改革,实现价补分离,使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图为余欣荣做主题发言。
农业部副部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指导委员会委员余欣荣做主题发言。余欣荣指出,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粮食,难点在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具体工作布局在于三个方面:在发展方向上,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在发展目标上,争取“三保”(保产能、保谷物、保口粮),“三优”(优化区域、种植、资源结构),“三提”(提高基础保障、科技支撑、资源利用);在工作举措上,要在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去库存、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规模经营、产业带动五个方面下功夫。
图为杨小平做主题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正大集团副董事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杨小平做主题发言。他指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靠转变生产方式,二靠创新组织方式。转变生产方式,就是用科技定义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创新组织方式,就是要打造农商利益共同体。
正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何宇鹏主持了“‘互联网+’打造现代农业生态链”平行圆桌会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赵阳主持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平行圆桌会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原副司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方言,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黄季焜出席会议并发言。
图为平行闭门圆桌会议现场。
“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已连续举办四届,邀请了中国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主要农业贸易伙伴国家高级官员、国际组织代表、中外知名企业负责人和农业领域专家学者参会,讨论的话题涉及全球粮食安全格局、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农产品贸易政策、农业现代化等多个重要领域。目前,峰会已成为政、产、研三界人士探讨中国乃至全球粮食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沟通平台,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本届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年鉴社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主办。
供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