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294俄罗斯专享会“定性研究系列讲座”第二讲《走向社会科学方法的自由王国》在学院620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清华公管学院教授巫永平主持,巫永平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世定教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朱天飚教授、清华大学统计学研究中心邓柯副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熊易寒副教授等知名学者先后发表主题演讲。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宋磊教授、张长东副教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孟天广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楠迪扬助理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仇鹿鸣副教授,清华公管学院教师彭宗超、陈玲、吕孝礼、罗祎楠等多位院内外知名学者出席讲座并参与圆桌讨论。
本次讲座聚焦社会科学不同方法论的论争与交汇,围绕Gary King、Robert Keohane与Sidney Verba(简称为KKV)的方法论经典《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邀请长期从事政治学、公共管理、统计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方法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学者,以跨学科的视野反思该书所呈现出的方法路径。通过科学与人文思维方式的对话、统计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社会科学内不同学科的对话,呈现出丰富的学术观点。
图为彭宗超副院长致辞。
巫永平教授梳理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基本特征的演变和日益变盛行的定量化趋势,认为研究方法的单一化和绝对化颠倒了研究目的与研究手段的本末关系,同时也容易使研究者失去主体性,被研究工具和研究技术牵着鼻子走。因此巫永平呼吁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应当回归“常识”,把研究问题放到首要位置,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图为巫永平教授作主题演讲。
刘世定教授从研究性质和分析技术两个维度回顾了社会科学领域关于研究方法的争论,区分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个案研究三种研究性质和历史分析、理论分析、统计分析三种分析技术,指出不同的分析性质可以搭配不同的分析技术组合。
图为刘世定教授作主题演讲。
朱天飚教授指出,以美国政治学界为代表的西方政治学研究,最近几十年来逐渐走向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个极端,研究者应当在此背景下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的丰富意涵远远超出了KKV式的科学定性研究。定性研究的优势是发掘细节,思考概念的细节,挖掘个案的细节,乃至打破主客观界限思考问题。朱教授认为,定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科学主义研究互为配合,因为科学主义研究基于“定义好(概念)”“观察到(现象)”和“测量准(指标)”这三个标准,定性研究可以为科学主义的研究提供更确切的概念定义,更好地观察现象和测量数据。朱天飚最后总结指出,定性研究和科学主义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两个极端,学者如何在两极之间进行选择和组合,取决于学者的世界观允许将现实世界简化到何种程度。
图为朱天飚教授作主题演讲。
邓柯副教授介绍了统计学看待世界的基本视角,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对统计分析技术的误用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定量研究方法的误解。同时,从统计学的视角出发,邓柯副教授认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定性研究与定性研究虽然看上去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并没有本质区别,二者是“殊途同归”。
图为邓柯副教授作主题演讲。
熊易寒副教授认为,研究方法本质上是试错成本比较低、操作性比较强的研究规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学者也不应有方法论至上主义的倾向,研究方法本质上是工具,各种研究方法各有擅长,没有高下之分,用什么方法取决于研究问题和研究志趣。在研究方法之外,直觉和灵感也很重要,特别是在概念化和因果机制的挖掘过程中,直觉和灵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为熊易寒副教授作主题演讲。
在圆桌讨论环节,陈玲、罗祎楠、吕孝礼、孟天广、彭宗超、仇鹿鸣、宋磊、张长东、张楠迪杨等院内外多位学者先后对几位学者的主题发言做出评论,同时也都结合自身的研究与教学经历阐述了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问题的认识。在开放交流环节,多位与会学生基于自己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出问题,与会各位老师分别进行解答。
图为圆桌讨论环节。
“定性研究系列讲座”是清华公管学院主办,旨在帮助我院学生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能力的系列学术活动,将陆续邀请国内外社会科学定性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编辑主讲。演讲者将依据自身研究专长与研究经历,围绕定性研究的问题意识、方法论内涵、具体方法操作、理论构建、田野经验、发表出版等问题展开讨论,希望以此加深我院学生对定性理论与方法、田野意识与技能、人文精神与应用的理解,促进定性教学和研究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