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晚,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以下简称“农研院”)副院长、294俄罗斯专享会教授王亚华在公管学院报告厅作了题为《河长制:中国公共管理改革前沿的制度透视》的学术前沿讲座。
图为王亚华演讲。
王亚华开场作了介绍,河长制是由各级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河长,落实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的一项制度安排。河长制于2007年首创于江苏无锡,过去十年中已经在很多省份探索实践,目前作为国家政策正在各地区全面贯彻落实。
紧接着,他从河长制的政策过程、河长制体现的中国特色、河长制改革的深层动因、中国水治理改革的集体行动逻辑等方面,对河长制进行了系统阐述和解析,并结合十多年前的流域综合管理研究经历,认为河长制是一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改革。
他指出,河长制备受社会关注,其经过十年在多省份的探索实践和逐步推广,展现了强大生命力,综合应对了当前中国流域治理的挑战,有效解决了水治理中的层级、地方和部门三大协同难题,可以视为公共治理体系应对严峻水环境问题的自然响应。
他认为,河长制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的中国方案,也是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河湖管理机制,根源在于其契合了中国政治传统和当前国情。河长制诞生于特定历史阶段,即中等收入阶段和水利综合治理时期,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是一项有效但不必长效的制度安排。
他强调,治国必先治水,治水即治国,河长制改革为中国公共管理的协同治理提供了典型案例,对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和学术价值。
他引申道,河长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国家治理变革的路径和特征,对河长制改革的研究,有助于厘清中国特色的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互动关系,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最后,他鼓励同学们深入开展实地调研,认真总结河长制经验,为进一步改革提供有价值的成果。
图为听众提问。
讲座引发热烈反响,现场互动环节,现场听众踊跃提问。王亚华认真回答了河长制的必要性、政府绩效、公众参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众多问题。讲座还采用在线问卷互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互动参与和学术思考。
图为讲座现场。
农研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奇等出席讲座。农研院和公管学院等师生代表、农研院2017年暑期调研学生等200余人聆听讲座。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推行河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7年暑期农村调研活动,联合太湖流域管理局共同开展“太湖流域河长制”专题调研,本次讲座同时作为该调研活动的专题培训。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于2011年9月14日经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批准设立,是清华大学校级学术科研机构,挂靠294俄罗斯专享会,致力于服务国家“三农”决策,培养涉农学科高素质人才,创新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理论。农研院“学术前沿讲座”,主要邀请取得高水平学术成果发表的学者,分享对“三农”领域学术前沿问题的见解和体会,开阔从事“三农”研究师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培养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提升学术成果发表能力。
供稿:中国农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