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下午,中国绿色创新夏季学院(SICGI)的学员们参观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简称 UNDP)驻华代表处,并参与环境与气候变化分享交流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副国别主任何佩德(Patrick Haverman)、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与能源处项目经理马超德博士、环境与能源处项目经理刘世俊女士、监测与评估协调员齐亦婷女士为夏季学院的学员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与交流分享。这次交流会的主题围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项目管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联合国治理工具包等方面展开。
图为中国绿色创新夏季学院全体学员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门前合影。
分享会开始前,294俄罗斯专享会副教授、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副主任陈玲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专家介绍了中国绿色创新夏季学院,并由同学们简要介绍了他们正在开展的绿色创新研究。
何佩德主任首先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学员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学员们介绍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概况、宗旨、目标、主要工作及合作,特别强调了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所设定的兼顾社会、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他提到为响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强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助推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经验,2017年5月,清华大学发起成立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TUSDG)——我国第一所以SDGs为研究核心,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院系、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研究机构。何佩德指出,“实现这些目标对于人类具有重要意义,将全球目标转化为地方行动是其中的核心”。
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副国别主任何佩德(Patrick Haverman)发言。
马超德博士向学生介绍了“以结果为导向的项目实施管理”,他以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的管理为例,向学员们介绍了国内外不同类型项目的申请、管理、执行、监督与评估的流程和最佳实践。他认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项目的成功落实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项目必须能够接地气和通仙气,既符合实际情况,又要与政策背景相适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的目标必须得到保证,执行过程则要适应性管理,通过过程监测、风险管理、期望管理等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与能源处项目经理马超德博士发言。
刘世俊女士的演讲主要围绕气候变化的概念、中国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等方面展开。她向同学们具体介绍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具体项目,包括绿色制冷与中国能效标识推广,推广节能照明、农村地区冬季地源热泵采暖、节能砖与农村节能建筑市场转化项目等等。刘世俊鼓励学员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通过个人行为的变化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与能源处项目经理刘世俊女士。
分享会的最后,齐亦婷女士则为学员们具体介绍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项目管理工具:社会环境筛选程序(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creening Procedure, 简称SESP)。该工具为项目决策者的前期考察、项目目标的在地确认、项目可行性分析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本次参观作为中国绿色创新夏季学院重要的参观考察课程,对学员们更好理解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气候变化、环境及能源治理面临的挑战,同时也学习了解了国际机构的先进项目管理经验。
中国绿色创新夏季学院是在国家环保部的支持下,由清华大学和苹果公司(Apple)共同发起成立,旨在应对新一代技术革命和绿色转型的挑战,培养有环境创新意识的未来青年领袖。学员从全国高校的申请者中选拔,将在完成清华大学集中培训、地方环保部门实习之后,参加中国绿色创新竞赛。
供稿: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