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全长一千五百公里的红旗渠,是由河南林州人民用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人工修建成的灌渠。红旗渠服务于林州地区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当地人民在红旗渠修建奇迹中创造了内涵丰富的红旗渠精神。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开发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案例,12月4日至6日,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294俄罗斯专享会副教授鄢一龙,博士后杨竺松,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主任慕玲,助理城玥、谢梦雨组成调研组前往红旗渠开展了为期三天的调研。
5日,调研组首先前往红旗渠纪念馆,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办公室主任方海潮等的陪同讲解下,深入了解红旗渠的开凿背景、经过和对当代中国的重要精神影响。红旗渠纪念馆新馆运用真实山体塑形、场景再现等表现手法,用大量实物铺陈,通过六个部分的展览,生动展现了林州一代又一代人为水所困、世代抗争的时代背景,林州人民重塑河山、历时十年修筑红旗渠的气魄,以及红旗渠对林州自然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产生的巨大影响,并着重突出了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内涵的红旗渠精神。
图为调研组在红旗渠纪念馆聆听讲解、了解展品。
随后,调研组先后前往红旗渠总干渠分水闸处、重点工程青年洞和红旗渠首实地参观调研。位于红旗渠纪念馆附近的分水闸既是总干渠的终点,又是灌溉了林州超过50万亩土地的各支干渠的起点,是红旗渠伟大工程的集中体现。重点工程青年洞位于豫、冀、晋三省交界处,由于地势艰险,是红旗渠建设最为困难的地段,当时由300余名青年精英组成的突击队凿洞完成,被誉为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红旗渠首位于山西省境内,取山西境内浊漳河水,并与浊漳河平行流淌。
图为红旗渠分水闸处。
图为青年洞工程。
图为红旗渠风貌。
调研期间,调研组在方海潮主任的组织和陪同下参观了学院并观看纪录片《巍峨山碑·杨贵篇》。该纪录片反映了共产党人在艰苦岁月里了解百姓疾苦,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昂扬向上,共建美好家园的奋斗场景,集中体现了杨贵书记在极其曲折的过程中坚定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的操守,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动摇,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信“全心全意为人民干事情,党和人民不会亏待你”的精神。调研组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重新理解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入思索了如何通过红旗渠案例和教学提升领导和基层干部的党性修养、责任与担当。
图为方海潮主任向调研组介绍红旗渠干部学院。
6日上午,调研组与红旗渠干部学院办公室主任方海潮、培训部老师冯琳、外联部老师李玲、红旗渠工程特等劳模张买江、红旗渠管理处副处长周瑞昌进行了座谈。劳模张买江从家庭背景、个人经历、修渠中的困难和红旗渠留下的精神财富等方面分享了参与红旗渠工程建设的故事和细节。周瑞昌处长介绍了红旗渠管理处的组织体制变化和日常维护管理工作。调研组还向冯琳、李玲老师了解了红旗渠干部学院在党员干部培训教育方面现场教学的情况和经验。
6日晚上,红旗渠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周翔,红旗渠干部学院办公室方海潮主任与调研组围绕如何深入理解和挖掘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传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怎样将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红旗渠精神向世界传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双方还就未来在案例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共识。
图为劳模张买江向调研组介绍修建红旗渠的情况。
图为调研组与方海潮主任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合影留念。
通过此次调研,调研组对红旗渠的时代背景、建造经过、渠道维护和发展现状有了详细的了解,对林州人民从20世纪60年代战太行、80年代出太行、90年代富太行到新世纪美太行、福太行的奋斗历程有了充分的认识,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也从领导力、科学决策、组织建设、党性修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思索了红旗渠案例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此次调研为后续的案例开发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来源: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