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清华公管学院举办“两会”精神学习讲座,邀请学院院长薛澜,党委书记彭宗超,党委委员于安以及韩廷春教授分别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与全院党员师生共同交流学习“两会”精神的心得体会。学院党委副书记谢矜主持讲座,学院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进行点评,学院教职员工、博士后、研究生等近200人参加学习交流。
图为讲座现场。
于安对宪法修正案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解读,认为当前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尤其是政治体系和国家组织体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宪法的修订就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的一项法律措施。宪法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本次宪法修订从根本法的角度体现出我们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于安将本次提出的21条修正案归纳为11个方面,分别为大家进行了解读。其中最重要的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这体现出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原则、政治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是重要的时代性标志。于安指出,本次国家治理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除宪法修订体现了原则制度的变化以外,组织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它涉及到决策和执行两方面问题。当根本法制度和组织体系建立起来,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
韩廷春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结构性减税、国税地税合并征管四个方面介绍了“两会”税收改革的有关情况,认为此次税收改革的成功实施,将为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韩廷春介绍道,今年两会上有两句话让他印象深刻,一是李克强总理说的“提高消费,增加有效投资。”韩廷春认为对于提高消费,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而对于增加有效投资,则意味着应减少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引导企业投资转向创新能力强的项目、节能环保项目、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和大健康相关的生物医药、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及养老产业等;政府投资则应向教育、医疗、养老以及西部和边远地区的铁路公路等项目倾斜。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所倡导的“功成不必在我”,这是非常伟大的,意味着习总书记现在所做的事情是在打基础、谋长远,而不仅仅是考虑现在的政绩。供给侧改革要靠技术创新和结构转型,给企业降成本,增加有效供给,这些措施见效慢,却是在为未来经济的良性运转奠定好的基础。
图为老师们进行学习分享。
薛澜分享了他对党政机构改革的思考,认为这次党政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系统全面的,涉及到了党政军群各个部门。虽然影响的人员规模与1998年的改革相比也许不是最大的,但所涉及到的党政部门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他认为,本轮机构改革的特征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农村农业部的组建体现了“抓重点”,扶贫攻坚不简单是农业发展的问题,是三农综合性问题;自然资源部、对外援助署的成立体现了“补短板”;生态环境的加强体现了“强弱项”;应急管理部的组建体现的则是“防风险”。薛澜还分析了党政机构改革对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涵义和作用,并探讨了本轮机构改革面临的挑战与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为老师同学们下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彭宗超以《居安思危与应急管理部构建——党的十九大报告与两会精神学习体会》为题,梳理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居安思危思想的表述和2018年“两会”关于应急管理部的建构,认为党的十九大以来,“居安思危”首次被提高到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高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社会治理、执政党建设等部分,“居安思危”均有体现。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执政党从严治党要重视人心向背,重视社会心态风险与社会心理建设。随后,彭宗超向大家介绍了社会心态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和有关问卷调查情况以及相关政策启示。彭老师还介绍了国家应急管理部的组建背景,行政定位,组成部门及其职责、目标等,指出国家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从单部门应急到综合应急、从事中应急响应到全流程应急管理、从政府主导到多方联动应急的重大体制变革。
图为胡鞍钢进行点评。
胡鞍钢点评指出,这样结合专业研究实践的学习交流正是公管学院政治学习的特色。之前也举办了多次,参与讲座的教授都是各方面的专家,且直接参与国家的相关决策,他们用很短的时间,用非常具有专业精神的方式,把“两会”和党的十九大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深度分析,使我们的政治学习更具有专业深度和历史感,信息量非常大,视角也很全面,希望公管学院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邀请具有权威性、又有学术功底,同时参与到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老师,能把个人故事和国家故事结合讲述。
图为谢矜主持讲座。
谢矜对各位老师的分享表示感谢,相信大家在听完老师们的讲座后,都会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拥护者,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同学参与到学院的时政学习活动中。
供稿:学院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