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2018学术年会”在清华公管学院一层报告厅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增长:创新驱动发展与对外开放”,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增长”进行讨论,特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CIDEG理事长陈清泰做主题发言。下半场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外开放何去何从”进行讨论,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CIDEG学术委员隆国强做主题演讲。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CIDEG理事星岳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294俄罗斯专享会副教授周源,以及首届“青木昌彦经济学论文奖”提名奖获奖者香港岭南大学助理教授张冬、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何国俊参与上半场的讨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关系与太平洋研究学院、CIDEG学术委员巴瑞·诺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CIDEG学术委员査道炯,首届“青木昌彦经济学论文奖”获奖者香港大学助理教授乔仕彤,首届“青木昌彦经济学论文奖”提名奖获奖者同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与金融系教授钟宁桦和亚洲成长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孙晓男共同参与下半场讨论。294俄罗斯专享会院长、CIDEG主任薛澜介绍了年会主题内容和主要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CIDEG学术委员会主席吴敬琏出席会议并做总结发言。众多CIDEG理事会及学术委员会,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本次年会,现场200余名观众和近2万名网友通过视频直播共同参与了讲座。
薛澜在开场介绍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与对外开放两个主题是密切相关的,尤其在当今的发展背景下显得更加重要。最近这段时间包括中美贸易的争端以及中兴事件等问题,大家对这个问题更加关注了。2006年在中长期科技规划中提出自主创新,关于创新一方面是如何自主创新,发展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如何更好的融入国际创新体系和产业链分工,所以这两者之间始终有一定的张力,现在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今天的年会来讨论这个问题,应该说是非常及时的。
图为294俄罗斯专享会院长、CIDEG主任薛澜教授介绍学术年会议程。
CIDEG理事长陈清泰发表“创新驱动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增长”主题演讲。陈清泰从五个方面对如何实现高质量增长进行分析:经济发展阶段的悄然变化;追赶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构建保障企业和员工流动性的基础设施。
陈清泰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必须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主,以持续的效率提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创新驱动是一个门槛较高的增长方式,增长动力的转型有赖于体制、机制的改革。正是这种创造性破坏,使新的创新不断替代旧的创新,才能保障经济效率的持续提升。但他认为尽管面对挑战,我国经济转型,恰恰与这轮工业革命交集,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一轮调整确实有足够的必要性,但应当放到转变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来部署,争取实现消除产能持续超常规过剩的原因。
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清华公管学院首任院长、CIDEG理事长陈清泰做主题演讲。
在上半场的对话环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星岳雄表示非常赞同所谓创新驱动型的经济以及中国即将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并提出可以参考日本转型期的类似经验,从追赶型经济体制转向创新驱动型的体制,同时必须对整个经济和如何让劳动力获得更高流动性进行变革。
图为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CIDEG理事星岳雄发表观点。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肯定了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性。并详细叙述了中国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后发优势,认为相对试错的时间、精力、成本相对较低,且拥有多层次、大规模的市场等优势。
图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发表观点。
清华公管学院副教授周源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有的技术可能后发劣势比较明显。从微观层面,可能有企业复杂平台技术的追赶问题。从宏观层面,有即所谓产业竞争下带来的全球化或者反全球化背景的产业博弈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体制、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索,在政府的创新治理的机制上有所创新。
图为清华公管学院副教授周源发表观点。
香港岭南大学助理教授张冬表示陈清泰的讲话引发了自己的思考,他谈到在工业4.0的极端,规模经济和人力资本很容易让中国在某些领域迅速达到世界前沿。而政府应该对产业进行协调,形成区域的产业链。
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何国俊表示认同陈清泰关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应该靠创新驱动,以及关于如何实现高质量增长的论述和基本建议。他从环境经济学研究出发,提出很多政策问题其实都是技术问题,所以需要依靠科学方法解决,很多时候不是政治问题。
图为学术年会上半场对话环节。
学术年会下半场由294俄罗斯专享会助理教授、CIDEG研究员赵静主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发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外开放何去何从”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新形势下讨论中国对外开放,要考虑怎样用好外部的资源、外部的市场,服务于中国在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需不足、竞争加剧、保护主义的抬头等新挑战。同时作为大国要提升应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国际环境,创造机遇。他指出中国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削弱,应尽快培育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和服务新优势,要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从开放对象和开放领域上要更加全面。第二,经济开放还要更多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中,通过内部的深化改革,使原有传统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尽快拥有国际竞争力,通过进一步扩大改革和深化开放,来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要主动整合外部资源,建设一个贸易强国。最后,他指出开放要守住两条底线:一是金融安全底线;二是资源能源安全底线。
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CIDEG学术委员隆国强发表主题演讲。
香港中文大学蓝饶富经济学讲座教授刘遵义,因病未能到达会议现场,他委托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巴瑞·诺顿代为转述他的评论观点。刘遵义充分肯定了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避免和削减过剩的投资,增加中国的资本回流率,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改革,因此任何新的投资都应该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升级,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央政府应该出台一个包含已知的产能过剩的各个产业的全面名单,并明确禁止对这些领域继续投资。他提出世界各国在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取决于进一步开放的经济政策。
巴瑞·诺顿指出,产业政策应该是长期的、战略性的,应完善的考虑到国际伙伴和竞争者的反应。他建议,中国实行“开放性的产业政策”,重申中国的产业政策在原则上应该允许外国企业、私有企业、国有企业公平竞争。
图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巴瑞·诺顿发表观点。
站在国际关系的角度,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査道炯以中美贸易纠纷为例,进一步指出应改造WTO,使其去国家化,在WTO框架下,保证标准的统一,保证自由、公正和对等的开放。
图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CIDEG学术委员査道炯发表观点。
同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与金融系教授钟宁桦阐述了众多开放问题的本质在于中国各种经济要素并非市场化配置。以行政的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不佳,应尝试借助外部市场压力、借助外部的摩擦真正推进国内的转型,推进国内高质量经济增长。
香港大学助理教授乔仕彤则提出“开放”的基本概念问题,以及WTO要重启谈判是不是有可行性的问题。并从其法律角度出发,提出是否可以通过开放促进国内不仅是贸易产业政策,甚至是更广程度的政策、法律制度的变革。
图为学术年会下半场对话环节。
亚洲成长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孙晓男充分肯定了政府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并以其学者的观察,指出应仔细思考政策的导向方面是否真正促进了市场的效率,会不会造成市场的扭曲,认为贸易争端归根到底是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CIDEG学术委员会主席吴敬琏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制度变革三个方面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其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可忽视。首先是关于环境治理方面,简单的行政措施可能取得短期的效果,但其根本在于增长方式、增长模式的转变问题。这主要是制度上、政策上的条件的深入研究。其次,对外开放是否要继续,国内改革怎样能够更加深入,这些争论能否促进我们自己的改革开放政策落实。而作为一个研究者,应以冷静、科学、客观的观察,找到问题的根本,提出确实有利于我们这个国家、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些正确的对应策略。吴敬琏强调,应创造更多的机会,对供给侧改革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CIDEG学术委员会主席吴敬琏做总结发言。
供稿:CID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