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清华大学德育研究中心举办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学术研讨会。中心副主任吴俊、赵琳分别主持学理探究和实践交流环节。
吴俊、赵琳分别主持学理探究和实践交流环节
在学理探究环节,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特聘教授石中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张瑜分别进行了专题发言。
谢春风进行主题发言
谢春风以《在对冲性困境中提升育人实效性问题的思考》为题发言。他认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关注,最近10多年来,我国学界从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机制、制度、评价等层面进行了持续研究,成效是明显的,但德育的投入与产出比失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原因值得深思。党的十九大以来,立德树人政策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我国学界关于德育研究的一些成果转化为国家主流德育政策,但挑战依然严峻,其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中西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成人教育者与未成年人及大学生之间发展期待的不同、人类社会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较量等对冲性困境,对德育有效性的挑战尤为值得关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2017年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是我国关键德育政策的重要节点,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问题有效解决带来新动能。成立德育一体化研究和实践共同体,合力推进立德树人系统化是落实机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探索。
石中英进行主题发言
石中英以《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阶段性目标》为题发言。他提出这项研究的目标是科学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范畴各自的内涵与要求;清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小学各学段的阶段性目标;构建中小学由低到高、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体系;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任务全面落实提供目标指引。根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石中英认为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融入”;融入的关键在于研制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他的研究团队在阶段性目标研制中以整体性、系统性、由内而外、协同性为原则,围绕行为相关的认知、信念、情感、意志视角,从小学低段、小学高段、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人类不同层次,教师、学生、家长不同社会群体,对核心价值观12项内容分解出认知与理解、情感与体验、意愿与行为三个维度的532个目标要点,并以“富强”为例,介绍了不同学段的三维度教育目标设计。
张瑜进行主题发言
张瑜以《网络环境下德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为题发言。他提出德育实践中主客体关系是核心问题,反映对德育过程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也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理念、结构、模式和效果。从1994年接触国际互联网至今25年,按照网络德育发展和逻辑脉络梳理出发生期网络适应观的学生主体、形成期网络工具观的教师主体、发展期网络社会观的师生双主体的德育主体转变。对于网络德育主客体关系是否客观存在,有肯定论和取代论的不同争论。高校德育主渠道中的翻转课堂、学校课外德育工作中的网络思政(易班建设)等新的教育教学实践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观。学校德育主渠道中的思政课慕课建设、课外德育中网络辅导员建设、网络名师培育等工作都体现着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课外实践中的思想学术类“O2O”交流模式—“微沙龙”都体现出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的探索,是倡导师生平等互动关系的新型德育模式。张瑜认为网络德育的主客体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建构性、情境性和多变性是德育主客体关系在网络环境下的重要特征。必须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争取前瞻性,把握主动权,不断创新德育理论,加强和改进方式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在网络时代的新环境中,引领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
清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白本锋、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分享了清华大中小学段德育的思考与实践,来自294俄罗斯专享会俞乔教授“核心素养与学校实践”研究团队的江西、四川等地的大中小学在实践交流环节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德育实践案例和经验。
白本锋进行经验分享
白本锋分享了清华大学着眼大中小德育一体化衔接,加强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举措。他指出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与“三全育人”理念有内在的贯通之处,大中小幼一体化,强调的是纵向贯通、横向协同,“三全育人”强调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纵向贯通体现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过程,横向协同蕴含了全员、全方位,所以两者之间具有强烈逻辑统一性,因此我们把着眼点放在大中小德育一体化衔接,加强三全育人体系的建设,是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清华大学具有大中小幼各学段这样一个完备的体系。纵向看,不同学段人才培养积累了一定经验,清华附小连续两年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清华附中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在北京市内外很多中学得到应用,清华大学更是在105周年校庆时被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评价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横向看,清华大学一直依托课堂(Classroom)、校园(Campus)、国内社会实践(Country)、国外实践交流(Cross-culture)、网络(Cyberspace)、成长社区(Community)、家庭(Clan)七类育人环境(7C)开展育人工作。基于纵、横已有基础,清华有做好实践经验梳理总结和理论支撑调查研究的良好基础,但仍存在纵向衔接和横向协同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未来会着眼大中小一体化衔接,凝聚育人共识,加强“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包括: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投入育人工作,践行全员育人;聚焦学生成长各阶段各环节,做实做细全过程育人;汇聚各方面资源力量服务于育人工作,实现全方位育人。
王殿军介绍清华附中德育经验
王殿军介绍清华附中的德育传统传承于清华大学的校训,以“厚德自强,做博雅君子”为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将德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由学生发展中心负责,提倡全体教师、每个学科、不同课程、所有活动都有德育责任,让德育无处不在。通过传统文化讲座、礼仪研习、班级自治星级制度、“让附中的美丽与我有关”的水木行动等活动载体,传承清华精神,弘扬君子风范。通过阳光助学、邻里守望、公益宣传、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爱心义卖等学生自主申报的微公益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志愿支教项目,秉持人文传统,厚植家国情怀。将中华优秀传统和清华百年精神通过附中的君子文化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学子的灵魂深处,以“为领袖人才奠基”为使命,着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窦桂梅介绍清华附小德育经验
窦桂梅以成志教育为主题,介绍清华附小立德树人的校本实践。她认为小学教育是为人生打底色,清华附小从1915年建校时提出的“完整人格之教育”到新百年“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目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将个人兴趣需要与祖国民族的利益、命运相统一。从安全为先、育人为本、课程为基、课堂为要、评价保障等方面,落实“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教育学理念。千方百计为儿童开拓多维度成长平台,从有局限的教学时段向无边界的流程再造发展,构建体现价值性、周期性、融合性和挑战性的成志教育体系,通过启程、知行、修远的纵向学段进阶和“1+X”的横向课程建构,奠定全学科育人、全体验实践活动涵育的德育基石。同时,清华附小竭尽全力培训教师培育儿童的能力,还通过多角度环境美育、协同家校社会合作并育等想尽办法研究现有空间为儿童提供资源保障。最后,她提出小学德育需要更好地连接学校、家庭、社会,将德育活动融入学科,内化为学生的知觉、认知,构建完全浸入、全心陪伴的深潜,形成德育的环境场。
清华公管学院俞乔教授研究团队交流德育实践案例和经验
清华公管学院俞乔教授“核心素养与学校实践”研究团队的江西、四川等地的大中小学交流了各自学校的德育实践案例和经验。
南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金平介绍了面对德育工作新老问题精心建构的“五青”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包括:面向学生传播人文科学精神的“青蓝讲坛”,面向学生培养传承红色基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训练推广语言技能的“青风学堂”,面向辅导员的“青雨润堂”,面向干部、党员的立德树人教育平台“青烛讲堂”,面向学生开发校园视觉创意的设计平台“青影艺堂”,用融合的理念建立大思政格局,凸显全员育人的力度;用合力的思维促进大思政落地,凸显全方位育人的温度;用力行的方法增强大思政保障,凸显全过程育人的效度,整合德育的点、线、面、体,突出实效。
井冈山小学校长张青云分享加强红色文化建设,打造德育特色学校的经验。该校以井冈烙印、家国情怀为育人方向,通过组织编写地方德育教材《井冈山精神》、研究开发“红色德育”校本课程《红色足迹》、开展“红色德育”主题队会和文艺活动等系列教育活动、创建“红色德育”工作室、构建“红色德育”环境等,紧扣做美红色德育、做实高效课堂、做精“1+1”素质教育三条主线,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获得中央主流媒体人民网、新华网,江西教育电视台、江西网、大江网、《江西教育》,吉安市教育网,《井冈山报》等媒体的报道。
成都泡桐树小学党委书记何红玫分享了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和个性特长发展,引领家长教育理念,以家校和谐促进学生发展的经验。何红玫介绍,该校德育活动润心、课程活动练技、家校活动培能、大型活动怡情的育人途径,特别以家校活动培能为例,详细分解了家长走进学校感受学校育人理念,家长走近孩子搭建和谐沟通平台的家校共育课程。
成都双华小学校长夏雪梅分享了“基于文化视野的‘七德七力’课程”。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该校教师、家长通过交流讨论形成,结合学校生命教育的理念和自身竹文化特色提炼出“润·节”文化核心,提出培养有竹德,会当家的现代儿童。通过基于教材的基础课程、德育活动为载体的拓展课程和校本研究性课程,构建培养学生和、雅、谦、惠、韧、劲、节七种必备品格和担当力、思辩力、行动力,表达力、抗挫力、协调力、创新力七种关键能力的德育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让“立德树人落地”。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青少年德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实践者进行交流对话,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德育的机遇和挑战,为落实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德育体系、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供可参考、可推广的有效途径。
供稿:清华大学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