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在全国各地快速蔓延。面对疫情的爆发,学院师生不忘初心,发扬“明德为公”的精神,积极开展研究,为战胜疫情贡献公管智慧。除各个智库通过不同渠道提交决策咨询报告之外,部分师生通过媒体、杂志公开发表论文,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引导舆论导向,为国家疫情防控建言献策。这些建言中,不仅有疫情防控的分析与应急对策,也有面向疫情长远影响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度思考,展现了公管人的责任与担当。
1. 胡鞍钢等:“一手抓防疫抗疫,一手抓经济建设”
胡鞍钢、周绍杰、刘东浩在国情研究院公众号发表“一手抓防疫抗疫,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文。文章首先对疫情进行了基本判断。作者把此次疫情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征兆期和潜伏期,主要是控制发病率;第二阶段是蔓延期和爆发期,主要是控制感染率、新增疑似人数、病死率;第三阶段是高峰期和延续期,大力控制病死率,提高救治率;第四阶段是衰落期和恢复期,主要疫情指标全面下降。
根据胡鞍钢教授等人的预测,全国GDP增速将从2019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6.0%降至2020年第一季度的5.5%,如果全年达到5.7%,只能基本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在1.989倍)。在评估疫情影响的基础上,作者给出了三条政策意见:一是举全国之力支援湖北和武汉重灾区抗击疫情;二是在中度重点疫情地区,坚持一手抓防疫抗疫,严格控制疫情扩散,对属地和进出人口进行感染筛查工作,把救治危重病人、挽救生命作为重点工作;三是在轻度疫情地区,除了一手抓防治疫情这件大事不放松,还要一手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尽快恢复到灾前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轨道上,为全国和本地圆满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作出重大贡献。
2. 周绍杰:“赢得防疫抗疫和恢复经济双胜利”
周绍杰副教授在光明理论网发表“赢得防疫抗疫和恢复经济双胜利”一文。文章认为“十三五”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持续转换,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日益明确。然而受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一些人对中国能否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能否实现两个“翻一番”产生疑问。作者从以下几点对此次疫情对经济影响的性质进行了判断:其一,经济体量越大就越有能力应对局部地区遭受负面冲击影响;其二,韧性强的直接表现是经济增长受冲击的波动较小;其三,动力足主要体现在创新驱动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强。
文章认为,尽管此次疫情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基本态势。但是,从现在疫情的影响来看,疫情的影响涉及了所有地区和相当一部分行业,影响范围不可谓不广,我们需要加以重视。特别重要的是,要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在疫情急剧扩散阶段,需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统一部署、全国一盘棋,阻断疫情快速传播;在疫情形势得到有效控制阶段,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地区应当把防疫抗疫和返工复工等结合起来,积极支持各类企业实现正常生产经营,并积极提供各类优惠政策,通过减租减息减税减费等方式为企业减负和降低风险。
3. 杨燕绥:“疫情防控重在基层,刻不容缓!”
杨燕绥教授在基层卫生健康公众号发表“疫情防控重在基层,刻不容缓!”一文,指出伴随互联网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人的工作和生活依赖社区,疫情的发生与防控也在社区。在本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基层防控中出现的如下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居民出现发烧症状后接受基层医院筛查的可及性很差,不做处理就推向大医院;二是大医院病人众多且等待就诊的时间长,成为社会矛盾最集中、复杂的地方。上述问题都表明医护资源的人财物一味向大医院集中的情况该结束了,照此下去“健康中国”的目标很难实现。
作者认为如果几百万社区医生和公卫医师能够得到及时培训和必要物资,可以大大提高筛查和医护的可及性,在关键时刻与居民共同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角色。所以建设优质高效公共卫生和医护体系的重点在基层,优质在于分工,高效在于整合,体系在于科学规划与执行力。202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国家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卫生疾控、急诊急救、门诊住院、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临终医院,应当是城乡发展的基础设施(如同人均GDP1000美元时要想富、先修路),进入规划和行动计划,禁止任何医院野生性扩张床位,按照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分类医护的秩序发展。
4. 董煜:“行至中盘的反思”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在国事直通车公众号发表“行至中盘的反思”一文,指出此次疫情给国家和民众上了一堂最生动的课。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需要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中锤炼出来的,在疫情中的实践过程就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抗击疫情还在高峰期,要梳理每一个时间点上情绪的焦点在哪里,暴露出的问题是什么,当时的应对是否得当。本次疫情中在反应体系、处置链条、管理体制、工作方式、应对技巧包括官员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欠缺和问题,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在接下来的每一天不断改进。在对好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后,作者给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平时多演练,才不会临时抱佛脚;二是行动要快,动员要全面;三是信息要透明,预警要及时;四是细节要注意,态度要诚恳;五是留下大数据,留下模型。
作者认为当前要重点关注湖北省域抗疫问题和企业援助问题,既要区分轻重缓急,列出急需救助的行业和企业清单,也要注意避免一味由政府包揽,更多采用市场的办法进行。
5. 丁孟宇:“从传染病传播学看当前防控思路的转变”
博士研究生丁孟宇在实验主义治理公众号发表“从传染病传播学看当前防控思路的转变”一文。文章介绍了新冠肺炎等传染病防控的关键问题是明确病原体,查找传染来源;描述疾病感染谱;描述疾病传染过程;确定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预测疫情发展趋势;评估疾病负担和人群健康服务需求;评估预防控制措施效。作者认为当前疫情扩散虽然紧张,但是没有超出我国对传染病认识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之外。相较于非典,新冠肺炎是一种更加隐性传染病,导致隔离规模严重扩大,隔离效率不高,因此需要对非典的防控经验进行改进。最近“四隔离”和“方舱医院”都是针对新冠肺炎传播特点对防控措施的重大改进,是在防控实践中根据传染病特点进行的探索。这也说明对于目前疫情,我国的传染病处置体制基本上进行了有序应对,并且针对疫情特点进行了改进。在如何提高防控工作效率方面,作者认为要深化对疫情的认识,提倡大学习,大讨论,先学习,再讨论,在完整的理论和充分的资料中把握传染病的特点。
供稿:科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