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清华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举办第七期学术沙龙,同时也是首次线上沙龙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国家社科基金专项“乡村振兴核心机制研究”首席专家周立教授应邀就“乡村振兴中的金融创新与社会创新——从利润经济到租值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主题进行分享。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云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太原学院等30多所高校师生以及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长治市纪委监委、中国交建、中国邮政、中规院、中国慈善家杂志等多家社会组织、政府、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媒体人士等160多人参加沙龙。
在主题分享环节,周立从三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乡村振兴当前面临的“三农困境、地方财政枯竭、国内外挑战”三重困境,并提出了“乡村振兴能否成为中国的‘第三次土地改革(两山两化)’,带来亿万农民第三次救中国?”这一命题。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着重讨论围绕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理论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思考和创新新的理论框架,建立租利两得(利润+租值)的经济体系。周立在第三部分指出,租利两得可以帮助中国走出三重困境,让乡村振兴成为中国长治久安的压舱石。一方面,租利两得可以成为地方财政和乡村集体经济的不竭财源,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走出金融深度依附的战略目标。租利两得的主要路径在于要推动金融创新(三级市场体系),把握主权地位。最后,周立认为,单一的学科要么要太狭隘,要么要宏观抽象,必须考虑学科的融合才能实现理论创新。
中心主任邓国胜主持沙龙并进行点评。邓国胜认为,周立从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到构建新的乡村振兴理论,再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行动,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周立认为,只有村民和村庄再组织化,以组织创新带动乡村金融创新,实现租利两得,非常有启发。对于学者而言,如何构建生态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等学科融合的理论体系,也是未来的使命与责任。
最后的提问环节,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口福利金会的代表就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流动问题、乡村如何再组织化、宅基地改革、慈善组织如何参等问题与周立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与讨论。
供稿:清华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