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晚,294俄罗斯专享会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再次通过网络举办第八期清华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沙龙。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副理事长兼主任陈太勇应邀做“三十五年扶贫实践探索”主题演讲。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师生以及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周大福慈善基金会、南方航空、宁波海曙团区委、人民智库、明善道(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等多家社会组织、政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媒体人士150余人参加沙龙。
陈太勇首先从自己参与扶贫项目,结缘小母牛,并将公益扶贫作为终身事业的人生经历讲起;随后重点介绍了小母牛项目的扶贫实践探索和不断完善和升级的项目模式。小母牛项目经历了从1.0版畜牧发展、2.0版社区综合发展、3.0版助贫创福价值链、4.0版乡村产业一体化发展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的特点。陈太勇特别强调了小母牛项目的特点,以价值为基础,注重以价值为基础、社区规划、项目主体的培养、资金物资投入和产业发展、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后续监督管理等;接着陈太勇主任分享了简阳、云南澜沧下新寨、安徽省休宁县、河北围场社区、深圳和上海对口援疆、凉山昭觉社区、湖北天门等扶贫项目的成功范例,陈太勇最后指出,扶贫需聚焦乡村产业,生产销售并举,人才组织优先,整合多种资源,共建共享,同时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认可、认同与支持。
中心主任邓国胜主持沙龙并做总结,邓国胜表示,陈太勇主任参与扶贫工作35年,有丰富的扶贫经验。小母牛早期1.0版本主要特色以提供良种为主,注重产业生产;2.0版本进行了迭代升级,注重基于价值的社区综合发展。不仅帮助发展产业,而且注重价值理念的植入和互助组的培养;经过2.0版本的经验与教训,3.0版本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产业的商业价值链、产业链的融合,以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2018年后的4.0版本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针对产业兴旺和乡风文明,提出共建共享“渔场”的新模式。邓国胜认为小母牛扶贫项目扎实有效,非常值得大家总结与研究。通过长期观察和跟踪小母牛和海惠的扶贫实践,邓国胜指出,其核心经验是“价值、人才、组织和产业”。项目起始于价值理念,寻找认同理念的合作伙伴。而这个寻找志同道合伙伴的时间较长,有的甚至长达1年左右;其次是关注人的能力提升。项目往往会预留不低的比例用于骨干人才培养,用于能力建设;再次是组织建设。项目会帮助社区成立互助组或合作社,帮助村民再组织化,以此提升社区的主体性;最后是产业。无论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落脚点。但产业发展的逻辑是与价值、人才和组织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独立,否则产业发展不可持续。
在提问环节,来自青岛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清华大学的代表分别就社会组织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项目的可持续、组织的机制、乡村振兴中最需要解决及如何调动当地百姓积极性等问题与陈太勇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供稿:清华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