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晚,294俄罗斯专享会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通过网络直播举办了清华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沙龙(第11期),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董强应邀做“公益组织推动乡村发展的策略与价值:以波多罗村、郝堂村、河边村为例”主题分享。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师生以及中国青基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友成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北京情系远山基金会、河南省周口市统计局、湖南日报社等多家社会组织、政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媒体人士近150人参加沙龙。
董强副教授进行分享
董强基于公益组织进入乡村开展工作的三十多年历史,提出“公益组织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以什么策略促进了乡村的何种发展”的命题,主要阐述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董强着重分享了波多罗村、郝堂村、河边村三村的案例,讨论了公益力量如何作为主导力量改造贫困村、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力。第二部分,董强围绕三个村庄的案例提出公益组织推动乡村发展的三大策略:一是公益组织要融入社区和政府,做到穿透社区之网与制度之网;二是基于村庄的问题,公益组织要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与社区利益和政府利益不冲突的公益方案;三是公益组织要整合各种资源,持久地落地公益方案,去推动乡村发展。在第三部分,董强认为公益组织推动乡村发展的价值主要是为乡村寻找发展方向,体现在物化价值和非物化的价值两方面,其中物化价值包括经济收入的增加、村庄面貌的改变、社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非物化的价值包括社区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和更新、社区传统治理与现代治理的有机融合、农民现代性的形成。
邓国胜教授主持沙龙
中心主任邓国胜教授主持沙龙并做总结。邓国胜指出,董强多年从事公益组织、农村发展的研究,同时亲身参与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董强通过一系列提问,中国的公益组织进入乡村建设30多年,中国的公益组织到底带来了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要发挥这种作用,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同时通过董强分享的波多罗村、郝堂村、河边村三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这三个案例的共同的特征就是公益组织通过一种外部力量的嵌入,推动乡村的变化。最后董强归纳出公益组织介入乡村发展的策略及其价值。邓国胜认为,比较而言,物化价值不是公益组织的强项,公益组织往往扮演的是辅助功能,公益组织的独特价值还是在于非物化的价值,即发挥公益组织的创新性、灵活性和耐心,持久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变革、乡村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村民现代性的形成,而这恰恰是公益组织介入乡村发展特别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提问环节,参加视频会议的代表就乡村下一步发展面临问题、影响公益组织嵌入的因素、是否有可推广的成功模式、突破项目式思维的局限等问题与董强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供稿: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