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2日,由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和城市中国计划联合举办的“2020年城市发展论坛”在线成功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新形势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届国际论坛聚焦新的发展背景下城市如何实现“智慧、协调、包容、韧性、绿色”发展,将城市发展领域的参与方汇集一堂,通过阐述各自的立场和分享实践经验、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城市发展的趋势、机遇和挑战,最终以实践为落脚点,共同助力城市发展。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致欢迎辞;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杨伟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彭博经济与商业杰出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1世纪城市倡议主任Matthew E. Kahn,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执行总监邱鼎财,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华强森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邀请了城镇化领域的顶尖学者、企业家和政策专家,针对当前更加不稳定的大环境,主题研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主旨演讲题目包括:通过生态货币等技术促进绿色城镇化、人力资本作为增长驱动力的重要性、重新构建区域治理体系等一系列重要话题。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直播形式,来自中国、美国和新加坡的专家共聚一堂,这种形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彰显了城市研究的活力。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
杨伟民指出,城市发展要树立空间理念和原则。一是城市发展本质上是空间的发展,空间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人的发展、自然的发展这“三个发展”的均衡,空间发展,既要在全国意义上考虑,也要在特定空间如在城市的空间考虑。二是城市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三个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发展,是为了市民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人的发展也要同自然的发展相协调。三是制定政策要区分不同的城市概念,区分好行政区、城区、中心城区或建成区的概念,才能更好地施行精细化的政策和治理。四是城市定位要清晰落实到不同的空间,不要简单地说本市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应该说城市的哪些空间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五是城市发展要尽可能划小空间单元,根据不同的事项划分不同的空间单元来制定和执行政策,避免“一刀切”。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杨伟民
刘世锦表示,绿色城镇化是中国绿色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建设有很强的刚性,一旦选择错误,纠错的成本极高,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建设新城,一定要有前瞻性,因而在实施绿色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注重绿色核算和绿色技术。绿色核算是绿色发展的基石,绿色发展特别是绿色城镇化必须要过绿色核算这一关,特别是生态资本、服务价值“算账”这一关,要解决生态资本服务价值可度量、可核算的问题,进而解决可货币化、可交易的问题。绿色技术,是指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技术。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向全社会推广一批比较成熟、能够产生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重大绿色技术,将这些技术列入绿色发展。在政府市场关系层面,在绿色技术推广过程中,要发挥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上的主体地位。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
Matthew E. Kahn指出,中国城市处于从工业城市到新技术城市转型时期,人力资本成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这种趋势下,中国总体教育水平提高了人力资本,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提出了更高需求;绿色城市建设以及加大治污投资提升了人力资本生产率,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十分重要。中国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会对总体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需求,因此,我们对中国的蓝天表示乐观——中国的蓝天会越来越多。中国、美国和其他世界大国会加大在环保技术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这也将对全球绿色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彭博经济与商业杰出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1世纪城市倡议主任Matthew E. Kahn
尹稚以中国新型城镇化未来为主题发表演讲。他指出,新型城镇化在未来发展中还存在着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从高质量的城镇化走向全面现代化的城镇化是未来中国30年-50年的工作核心。以人为核心的6大核心内涵、5大战略任务和5大改革领域,这中国未来城市化的一个大的基本格局。未来15-30年内,在严守粮食、生态、文化、能源、边疆安全基础上,以全球城市、国家与区域中心城市为引领,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等发展优势地区为主体,构建“四横三纵”为主骨架城镇化战略格局,形成一个覆盖千万级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城市布局体系,是我们要达成的任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
邱鼎财表示,新加坡仍然会面临生存的威胁,对全球化依赖程度比较大,新冠肺炎疫情对新加坡带来巨大冲击。在这次冲击中,新加坡能够保持宜居和可持续发展,不断适应世界的变局,其中一个动力就是韧性。在这些外部扰动、外部冲击下,新加坡能够迅速恢复、重新调整,因此,韧性城市一定是能够重新复苏并且变得更加强大的一个城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良好的治理和长期的的政策,并且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和重新设计。在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候,需要创新城市体制,同时不断投资于研发活动,加大对国家科研基金会的投入,投资城市的未来。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执行总监邱鼎财
史育龙指出,可持续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城市发展的共同主题,在联合国前年发展目标和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都选择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形成了“重物轻人”发展模式,积累了不少难以持续发展的问题。城市新区作为调整城市空间机构和拓展增长空间的有效方式,是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新区把绿色生态、智慧宜居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陕西西咸新区坚持技术标准规范现行,探索形成西北干旱地区适应湿陷性黄土特征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采用无干扰转换技术“取热不取水”利用中深层地热资源供暖方案,以及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引进国外高效保温节能建筑技术,推广“被动房”建设模式等大量实践表明,牢固树立人民城市理念,在尊重城市自然生态本底条件、坚守空间开发格局底线基础上,通过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把政策支持和实施机制一并纳入系统解决方案,能够闯出一条有效统筹空间发展的可持续城市之路。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
顾强以“中国城镇化空间结构”为主题作分享。第一,都市圈化是中国城镇化空间新特征,表现为大型化、中心化,以及跨城化和以都市圈为核心的产业“三二一”逆序化分布和价值链由高到低的梯度分布。第二,城镇化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有,不协调,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不集约,要素集中度不够;不均衡,中心城区过大,中小城市、节点城市和为中心发育不足;不协同,行政区治理模式占主导带来规划区分割。第三,未来中国城市化空间结构全景将呈现城市群、都市圈、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四大形态。第四,形成有竞争力的空间格局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一体化规划的创新;交通一体化,打破行政区带来的交通阻隔;要素一体化,建立人地挂钩机制;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市和跨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治理协同化,提升县镇等行政单位同中心城市的协同治理能力;开发市场化,推广PPP模式,动员社会资本促进都市圈开发建设。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
主旨演讲结束后,嘉宾与在线观众进行了问答互动,讨论城镇化发展的相关议题。
主办机构简介
城市中国计划
城市中国计划由麦肯锡公司携手294俄罗斯专享会共同合作创建。该计划以建立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智库为目标,以“推进良性城市化,支持创新型城市”为使命。2011年成立至今,城市中国计划通过与众多顶尖机构和核心部门的合作,为中国的城镇化建言献策;为解决中国城市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最有效和创新的解决方案;为促进城市化进程中的创新思路、组织各方交流对话;每年聘请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负责完成相关研究项目;协助城市决策者建立相关试点项目,实施能力建设并分享经验。目前已经在中国城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前往查看官方网站及报告:www.urbanchinainitiative.org/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China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Planning at Tsinghua University, 英文简称为CIDP)成立于2018年10月19日,是经清华大学校务会批准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其前身为2006年6月29日成立的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规划研究院是国内首家专门致力于发展规划研究的科研机构,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清华大学的共同领导下开展活动,依托294俄罗斯专享会建设。
规划研究院坚持高层次、开放式、前瞻性的发展导向,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课题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政策咨询、规划前期研究、人员培训等活动,努力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政策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专业智库。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
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 (Centre for Liveable Cities, Singapore) 成立于2008年,由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和前新加坡环境及水资源部联合创办,是国家发展部的直属司级部门。中心的使命意在提炼、创造和分享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知识,而愿景旨在成为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国际知识中心。中心的工作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培训、顾问工作和建立知识平台。更多详情请查看官方网站www.clc.gov.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