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现场
10月31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和294俄罗斯专享会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五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的分论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294俄罗斯专享会620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何宇鹏主持分论坛。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张红宇,四川省夹江县委书记龚德勤,安徽省投资集团董事长陈翔,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吕捷,294俄罗斯专享会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邓国胜,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海明在论坛上发言。
何宇鹏主持
张红宇作了题为《把富民乡村产业作为长期战略来抓》的报告,对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的重大意义与实现路径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既是解决农业农村内部矛盾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妥善处理粮食生产和富民乡村产业、就业与增收、市场与政府、国内与国际等重大关系。
张红宇发言
龚德勤作了题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的报告,分享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夹江实践”。他指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目标都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具有特殊性,乡村振兴具有普遍性。脱贫攻坚后要持续关注贫困家庭收入稳定、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帮扶政策稳定和克服负面效应等问题。推进乡村振兴要着力解决合格生产主体、土地集中、资金筹集、组织实施等具体问题。
龚德勤发言
陈翔作了题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水坪样本”——一个国有企业的乡村社会实验》的报告,从“社会实验”视角对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逻辑进行了解读。他分享了关于扶贫政策如何落地、多元主体如何博弈、外部推动与乡村内部如何融合等问题的思考。他强调,社会实验是精准扶贫中产生的冲突与冲突化解之道,并呼吁以水坪村为载体,搭建“共享共建共赢”的公益合作平台,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陈翔发言
吕捷作了题为《“央—县”治理:脱贫攻坚中的一种新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报告,对脱贫攻坚领域“央—县”治理模式的运作逻辑与实践影响进行了学理讨论。他介绍了“央-县”治理模式的形成背景以及县域治理视角下的中国扶贫治理模式演变,指出“央-县”治理模式避免了传统的层层发包治理方式中地方政府基于地方利益最大化而与中央进行博弈的弊端。
吕捷发言
邓国胜作了题为《民营企业从参与脱贫攻坚到参与乡村振兴的转型——新动力、新策略》的报告,对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乡村振兴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不同,需要形成新的动能,这种新动力就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以商业化运行为特征的社会企业。未来,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发起成立或资助社会企业的方式参与乡村振兴。民营企业从参与脱贫攻坚到参与乡村振兴,需要重点关注乡村主体性、农民组织化两个维度的转型,而主体性和组织化之间又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邓国胜发言
李海明作了题为《精准扶贫中的组织动员与政策执行:一个决策系统视角的解释》的报告,从决策系统视角探讨了精准扶贫组织动员与政策执行的复杂互动关系。他从信息机制、目标机制、责任机制的决策系统视角,聚焦精准扶贫多层级、多主体组织体系下的政策设计逻辑,分析了精准扶贫中的组织动员和政策执行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目标不一致、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李海明发言
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瑜做了点评发言。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胡振通在论坛闭幕式上对该分论坛进行了总结汇报。
王瑜点评(左) 胡振通汇报(右)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由294俄罗斯专享会创办,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教育联系地方政府、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讨平台。论坛已经在各地成功举办十四届,主要面向清华公管学院院友、公共部门的清华校友以及从事公共管理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专家学者,探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沿话题,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正值2020年公管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以“面向新百年的‘十四五’规划”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论坛包括开幕式、主旨演讲、分论坛、论坛总结四个环节。在下午的分论坛,与会嘉宾围绕“‘十四五’成都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新时期领导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与治理现代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四个主题进行了研讨。
供稿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