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原部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 陈德铭
10月31日,第十五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在京召开,商务部原部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陈德铭出席并在演讲中指出,全球价值链的重心更多地向中产阶级消费群体迅速增长的东亚和南亚等地区转移,垂直分工模式已接近“天花板”,全球价值链出现短链化、本土化、区域化倾向。
回顾“十三五时期”,陈德铭认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权重加大,根据IMF数据,2007-2019年,7国集团(G7)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占世界GDP比重下降近10个百分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已经占全球GDP的1/3左右,特别是中间品贸易占到了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六七成,全球价值链已经形成,生产、贸易和消费呈现出美洲、欧洲、亚洲价值链“三足鼎立”的现象。
陈德铭指出,“十三五时期”最重要的是生产要素在全球布局的变化,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性强于土地和劳动力的流动性。资本的全球扩张,跨国公司的投资布局,一方面造成了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另一方面使发达国家的蓝领、低端白领相应失去工作。
陈德铭指出,2016年以后,全球价值链的重心更多地向中产阶级消费群体迅速增长的东亚和南亚等地区转移,垂直分工模式已接近“天花板”,全球价值链出现短链化、本土化、区域化倾向。新冠疫情更是造成以国际分工为组织模式的全球价值链运行暂停。
陈德铭认为 “十四五”期间围绕国际多边机构及其规则的改革充满着不确定性。中国在其中既要坚持多边主义的原则,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又要承担更多的国际主义义务,在深化改革中实现更大开放。
最后,陈德铭指出,受疫情冲击,跨国人流、物流尚不能像往常那样便捷顺畅,全球性经济衰退难以短期恢复,可能需要2-3年甚至更长时间。
来源| 搜狐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