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第九届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以“建设安全韧性城市、推进特大城市安全发展”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重要论述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韧性城市的要求,研讨交流新时代我国特大城市安全风险面临的挑战和推进特大城市安全发展的对策。本届论坛为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的一项重要学术交流活动,也是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智库论坛之一,全国应急管理领域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交流。
论坛由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组委会联合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支持协办。
在论坛开幕式上,上海市应急管理局马坚泓局长,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联合发起人、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薛澜教授,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马宝成教授先后致辞。马坚泓局长代表长三角国际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主办方向本届论坛表示祝贺,特别介绍了国家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指出了上海及长三角作为特大城市及重要城市群区域在未来韧性城市建设方面要面对的新挑战、新考验。薛澜教授回顾了论坛的发起背景,总结了历次论坛的成果,阐述了新时代韧性城市安全发展的丰富内涵、鲜明特性和关键能力等核心命题。马宝成教授分享了关于城市安全发展和韧性城市建设重大意义的思考,并代表中国应急管理学会表达对论坛的期望和支持。开幕式由294俄罗斯专享会党委书记、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彭宗超教授主持。
论坛第一个环节以“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重大风险态势”为主题,由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应急管理科学》执行副主编李雪峰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樊博教授做引导发言,强调近年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复杂化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风险和挑战,进而从理念变革、工具变革、方法变革论述了大数据驱动带来的应急管理变革。
在随后的专家讨论环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专家曾光研究员在分析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后表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是重要挑战,中国应该办一个更加开放的冬奥会,需要优化调整当前“外防输入”的模式,要强化新冠疫苗接种和不同人群的管理策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城市治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敏教授认为,上海的疫情防控中民众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众的安全素养可以降解灾害的烈度;面对北京冬奥会,需警惕存量风险和增量未知风险的挑战。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吴群红教授强调,全社会要形成对灾难持久的关注力和改善能力,用制度来强化危机学习能力是韧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形成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开发与研究将是危机学习的有效途径。
进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刘铁民研究员从安全生产领域进行分析,他认为,市场最活跃、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反而是安全生产事故高发地,其危害程度不容小觑;特大城市管理必须重视日常管理,不能只强调应急能力。结合北京西站和上海虹桥枢纽等案例,多位专家对特大城市的风险形势与预防治理进行了研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滕五晓教授表示,需要非常重视城市特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汇总和共享问题,为应对潜在风险提前做好准备。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执行主任董幼鸿教授提到,特大城市需要在平时做好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能力,在关键时刻方能派上用场。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晔教授谈到,大数据里面也要研究小数据,特大城市应急管理系统才能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
针对特大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李京教授表示,城市设计之初就要对潜在风险提前考虑,提前防范城市隐患。上海市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专家组组长柴俊勇认为,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韧性城市建设不仅要防止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还要关注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其他安全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大响院士特别强调了特大城市建设中的人性化管理,尤其是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在韧性城市建设的技术层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袁宏永教授提出对我国缺乏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基础部件自主研发的担忧,呼吁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迅速发展背景下提升城市安全应急管理的基础性技术,尤其是用于城市公共安全的基础芯片、基础模组的重要性。
论坛第二个环节以“统筹安全与发展,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为主题,由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就“共建安全韧性城市 城市风险治理的系统性升级”做引导发言,提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应该把握五个方向(从单一到整合、从短期到长期、从响应到适应、从静态到动态、从刚性到柔性),增强三个关键能力(免疫能力、自愈能力和恢复能力)。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徐锡伟院长就“复合链生自然灾害防控问题”做引导发言。首先,复合灾害即多种不同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同一空间域或时间域重叠出现的现象,复合灾害、链生灾害和跨类灾害更为可怕;其次,与自然灾害共存是人类长期面对的现实,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现实也十分严重;最后,提出了重大复合链生自然灾害防治亟需解决的三点问题。
在专家讨论环节,重庆大学王林教授谈到,水库型地震、特大城市的微小地震导致的微小裂纹,是特大城市需要关注的议题。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夏诚华教授从社会风险进行分析,他认为作为学者,应急管理研究不能仅关注应急管理部既有职能,而是要考虑到其他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各种风险和灾害,尤其是社会安全方面的风险与挑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海波教授主要从基础理论研究出发,认为“韧性”本质上是带有意识形态甚至是政治意涵的概念,需要从更谨慎、中立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政法大学应急管理法律与政策研究基地主任林鸿潮教授从统筹安全与发展视角出发,认为“统筹”是关键,应该重新审视其本质和呈现形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魏玖长教授强调,谁是应急主体、如何在不同应急主体之间达成一致,是应急管理中非常根本的问题。上海防灾研究所副所长韩新教授提到,对上海而言,需要把“家底”摸得更扎实,虚实相结合,才能更好解决问题。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桂余才提出应急管理要从抗疫实践中得到启示,强弱项、堵漏洞、补短板,不断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强调要加快建立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筑牢基层防灾减灾人民防线、增强领导干部应急能力和科技能力、强化科技创新保障、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提高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能力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刘冰副教授从四个方面谈到社会治理的共同体形成和维系所需要的因素。上海交通大学赵大海教授从公共卫生政策观察部分国家的疫情防控方法,强调疫情知识的科普目前相对薄弱。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曹峰副主任表示,有威胁不一定有危险,有威胁且暴露在威胁中并有脆弱性,才会有危险,对城市无限安全的追求往往要以极高的城市运行成本为代价,因此要更合理和高效地实现城市安全发展。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李瑞昌教授谈到,从应急管理层面思考发展和安全,要确定发展与安全那条线是顶线?哪条是底线?细分各个领域中发展与安全的结构性关系对于应急管理建设尤为重要。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院士对安全韧性的概念进行了回溯,谈到了科技、管理、文化三大要素的重要性,强调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和应急产业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在论坛闭幕式上,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联合发起人、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闪淳昌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认为本届论坛主题突出、观点鲜明、思想共享,做到了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多领域多学科紧密结合、老中青紧密结合。闭幕式由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朱伟研究员主持。
撰稿: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吴洪涛、彭睿
审稿:彭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