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下午,清华大学中国绿色创新夏季学院项目获奖团队“大禹队”应邀参加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2021 年年会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流域管理”主题论坛,并在在圆桌讨论环节以”自然洪涝管理模型在我国的实践“为主题做了汇报。
图为:“大禹队”在国合会主题论坛在线汇报
大禹团队由294俄罗斯专享会博士后杨越指导,成员包括拉夫堡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博士生(清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王孜劼、294俄罗斯专享会硕士生李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张锦程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秦天羽,在2021年清华大学中国绿色创新夏季学院项目中获得综合二等奖。
团队针对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背景,我国现有洪涝防控体系的工程设施气候适应能力不足、洪涝风险管理能力两个方面的不足,探讨将自然防洪管理(NFM, Natural Flood Management)理念引入我国洪涝治理体系,形成系统化的治理策略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
通过在浙江丽水为期四周的实地调研,大禹团队发现在落地实施方面,NFM方法面临缺乏方案设计流程及方法工具包,难以定量描述综合效益,与城市现有规划存在冲突等三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大禹团队开发出了一个适用于多场景技术选择的工具包,并制定了使用和操作指南,用以指导某个具体场景应用NFM的全流程。此外,大禹团队以丽水市的5个村庄作为试点对象,结合当地绿道规划和应急防汛措施,创造性地提出了“连点成线,一村一景”的多收益NFM方法综合运用体系,并定量评估了该方案的综合效益,为丽水市洪涝防控工作提供了参考。大禹团队也呼吁地方政府应重视气候变化问题,考虑将自然方法纳入洪涝治理体系以提升流域洪涝韧性与适应性。
圆桌讨论环节的主持人莫马斯(国合会特邀顾问、荷兰环境评估委员主席)点评到,团队充满激情的报告很好的回应了本次论坛的主题,应对气候变化的流域管理不仅要侧重于水资源,还要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团队指出要将流域视作整体进行管理,并鼓励公众参与和青年参与,并提出了包容性、弹性的御洪理念,以及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这都是流域综合管理的题中之意。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流域管理”主题论坛聚焦气候变化下的流域管理议题,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交流,探讨更系统的、跨部门、多主体参与的高质量流域管理模式。本场论坛邀请了米拉莱斯(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水项目首席专家)、赛义德(Armed Saeed,国合会委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和李晓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发表主题发言,庄鹤扬(国合会委员、荷兰基础设施与水管理部秘书长)特邀发言,并邀请了多位专家从参会专家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背景和实际经验出发,就本轮议题进行了圆桌讨论、交流与分享。
清华大学中国绿色创新夏季学院项目(SICGI)由清华大学和Apple合作发起,旨在成为培养新一代环保创新人才和青年领袖的“黄埔军校”。SICGI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具体组织,通过培训-调研-竞赛的模式,帮助青年学子实现环保创意,放飞环保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