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学校公布2010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表彰名单(清校发﹝2010﹞52号),我院以下两项成果获二等奖。
1.王有强、熊义志、谢矜、汝鹏、刘妍君:提升职业能力,引导服务并重——建立面向公共管理教育与实践的就业工作体系。
2.刘辉、李莉萍、李亚辉:高等院校立体化干部培训体系的构建与推广。
附:《关于公布2010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表彰名单的通知》
关于公布2010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
表彰名单的通知
清校发〔2010〕52号
各单位:
经校务会议讨论,通过2010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表彰名单如下:
特等奖(2项) |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
1 |
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水处理工程课程建设 |
黄霞、左剑恶、张晓健、吴静、梁鹏 |
环境系 |
2 |
构建本科学生新资助体系,强化资助育人成效 |
陈希、杜汇良、郭樑、黄建华、王守军 |
学生部、校友会、基金会、财务处 |
一等奖(39项) |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
1 |
交通规划理论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 |
陆化普、李瑞敏、石京 |
土木系 |
2 |
《物业管理》精品课程建设 |
季如进、郑思齐 |
建管系 |
3 |
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水力学系列课程及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 |
陈永灿、贺五洲、茅泽育、江春波、李玲 |
水利系 |
4 |
不断追求创新的土力学实践教学 |
张建红、于玉贞、张嘎、胡黎明、张丙印 |
水利系 |
5 |
环境专业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第二课堂建设实践 |
蒋建国、刘艳臣、张超、赵晴、林朋飞 |
环境系 |
6 |
基于“机器人”主题SRT项目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特色平台 |
张文增、孙振国、王力、都东、陈强 |
机械系 |
7 |
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平台 |
姚可夫、张弓、巩前明、吴运新、张欣 |
机械系 |
8 |
在通才教育背景下,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开创铸造人才培养新途径 |
吕志刚、崔旭龙、姜不居、雷霆 |
机械系 |
9 |
坚持改革与创新,构建高水平机械制图教学平台 |
田凌、吴志军、冯涓、黄利平、杨东超 |
精仪系 |
10 |
基于教学六个基本要素的研究型大学机械原理精品课程建设 |
阎绍泽、申永胜、郝智秀、刘向锋、肖丽英 |
精仪系 |
11 |
数控机械创新设计综合训练实践教学探究—给学生释放才华的空间 |
张辉、叶佩青、吴志军、季林红、刘莉 |
精仪系 |
12 |
依托行业背景,建设有电气工程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康重庆、于歆杰、于庆广、曹海翔、董嘉佳 |
电机系 |
13 |
《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研究生双语专业课程建设 |
赵争鸣、袁立强 |
电机系 |
14 |
适应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
邓北星、徐淑正、马晓红 |
电子系 |
15 |
不断改革,精心打造《通信电路》精品课程 |
陈雅琴、李国林、徐淑正、皇甫丽英、勾秋静 |
电子系 |
16 |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华成英、王红、叶朝辉、陈莉平、秦俭 |
自动化系 |
17 |
《传递过程原理》课程建设与实践 |
骆广生、王涛、王运东、王玉军、李少伟 |
化工系 |
18 |
研究生《材料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
南策文、唐子龙、马静 |
材料系 |
19 |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化学教学实验 |
阴金香、周云、林天舒、张四纯、李兆陇 |
化学系 |
20 |
生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
张荣庆、陈应华、张贵友、谢莉萍、施一公 |
生命学院 |
21 |
“项目式”系列创业实践课程的建设与应用 |
杨德林、吴贵生、高建、毛东辉、秦文 |
经管学院 |
22 |
严谨办学、开拓创新、坚持国际化方向——清华大学EMBA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
廖理、王勇、狄瑞鹏、贾莉、刘圣华 |
经管学院 |
23 |
西方哲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导修教学法的应用 |
王晓朝、朱东华、田薇、宋继杰、黄裕生 |
人文社科学院 |
24 |
英语专业基础写作课程改革:从语言技能训练到学术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的转型 |
方艳华 |
外语系 |
25 |
面向主流的就业能力与就业引导体系建设 |
范敬宜、周勇、王健华、李彬、肖红缨 |
新闻学院 |
26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因材施教教学新模式探索 |
蔡乐苏、王宪明、欧阳军喜、舒文、翁贺凯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27 |
组织学生“课前调研”,聚焦社会热点,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 |
孔祥云、解安、夏凯平、冯务中、陈明凡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28 |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训练系列课程 |
苏丹、张月、管沄嘉、梁雯 |
美术学院 |
29 |
挖掘科研积累、拓展本科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教学新模式 |
卢达溶、汤彬、闻星火、李双寿、傅水根 |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实验室处 |
30 |
探索累进支持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史宗恺、过勇、马璟、阳波、吴敏洁 |
团委、教务处 |
31 |
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就业引导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
史宗恺、祁金利、武晓峰、蔡甄、王丹 |
就业指导中心、研究生工作部、学生部 |
32 |
清华大学精品课程规划、建设与管理 |
段远源、周杰、杨蕾、李蔚、刘鹏 |
教务处 |
33 |
以赛促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实践探索 |
段远源、冀静平、薛克宗、赵洪 |
工会、教务处 |
34 |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 创建现代化教学支撑平台 |
郭大勇、蒋东兴、宣华、段远源、高策理 |
注册中心、教务处、研究生院、计算中心 |
35 |
构建多层次、多模式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
高虹、刘惠琴、杨静、高彦芳、刘丽霞 |
研究生院 |
36 |
主动适应需求,推进学科交叉,探索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 |
贺克斌、马桂林、孙炘、赵忠升、王钰 |
研究生院 |
37 |
基于研究生特点的党建工作体系建设 |
武晓峰、于涵、李泽芳、王磊、钱婷 |
研究生工作部 |
38 |
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
张牧寒、陈茜、徐燕兵、张静、杨丹 |
继教学院 |
39 |
完善公寓工作模式,提高学生生活素质 |
聂风华、韩标、方华英、续智丹、耿睿 |
物业中心、学生部、团委 |
二等奖(46项) |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
1 |
现代工程师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混凝土结构》课 |
叶列平、冯鹏、杨军、赵作周、王宗纲 |
土木系 |
2 |
现代测量学的模块化教学与实践型人才培养 |
刘钊、赵红蕊、白征东、程锦 |
土木系 |
3 |
以知识实践和就业实践为依托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
郑思齐、李小冬、熊俊、郭晓旸、石永久 |
土木系、建管系 |
4 |
培训为媒,校企结缘,创造工程管理学科国际接轨的科学发展模式 |
杨述、吴凡、韩晓峰、方东平、袁驷 |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 |
5 |
构建自主研发体系,塑造百年教育品牌 |
王守清、辛克贵、杨述、明亮、张艳 |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 |
6 |
《水电站》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
张明、马吉明、李庆斌、金峰 |
水利系 |
7 |
推动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丛振涛、张其光、耿晓婧、兰旻、余锡平 |
水利系 |
8 |
引导式自主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工程应用中有限元分析专题》课程体系构建 |
曾攀、方刚、雷丽萍、石伟 |
机械系 |
9 |
创建机械基础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 |
郝智秀、季林红、冯涓、索双富 |
精仪系 |
10 |
机械大类培养模式下制造工程基础平台课的创建与实践 |
冯平法、张辉、刘成颖、吴丹、关立文 |
精仪系 |
11 |
适应新技术发展、打造学科交叉专业基础精品课程 |
董景新、郭美凤、陈志勇、王芃、刘云峰 |
精仪系 |
12 |
传承求实作风,践行求真理念,培育求新思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探索与实践 |
吴丹、冯平法、杨东超、潘尚峰、刘莉 |
精仪系 |
13 |
将本科生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促进集体建设和学生成长成才 |
于世洁、杨建中、李冠华、贾维溥、汪顺利 |
精仪系 |
14 |
在“流体机械课程设计”中拓展本科生工程素质的探索 |
罗先武、祁海鹰、许洪元、刘树红、王正伟 |
热能系 |
15 |
构建课外科技创新平台,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刘树红、邴浩、李辉、张扬、林智荣 |
热能系 |
16 |
面向基础与技术前沿的试验教学 |
黄海燕、肖建华、阎东林、李希浩、杨学青 |
汽车系 |
17 |
体德结合,面向行业——汽车系体育育人体系建设与实践 |
林成涛、杜汇良、黄开胜、马春生、范子杰 |
汽车系 |
18 |
信息安全特色专业建设 |
林闯、尹浩、蒋屹新、尹霞、王道顺 |
计算机系 |
19 |
IT咨询与IT服务类课程组合建设 |
李清、陈禹六 |
自动化系 |
20 |
精、深、新——面向研究的运筹学课程体系建设 |
王书宁、王焕钢、程朋、李力、江永亨 |
自动化系 |
21 |
有航院特色的定向生培养工作 |
邓宇、岑松、王锡瑞、葛东云、庄茁 |
航 院 |
22 |
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体系化实践教学模式 |
曾鸣、龚光华、薛涛、郝英、赵丽娅 |
工物系 |
23 |
探索创新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为国家紧缺核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 |
周明胜、郝英、董金平、葛秀霞 |
工物系 |
24 |
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与教学改革 |
杜奕、唐黎明、连彦青、王晓工、赵世琦 |
化工系 |
25 |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创新与改革 |
齐龙浩、姜忠良、马丽云、王殿宝、殷宏斌 |
材料系、保卫部 |
26 |
致力于拔尖人才培养的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合英、陈宜保、孙文博、张慧云、何元金 |
物理系 |
27 |
日常物理教学中的量化教学研究 |
李列明、李斌、李绯 |
物理系、电教中心 |
28 |
校友资源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的实践探索 |
杨斌、朱玉杰、陈章武、邢立君、乔蓉 |
经管学院 |
29 |
高等院校立体化干部培训体系的构建与推广 |
刘辉、李莉萍、李亚辉 |
公管学院 |
30 |
提升职业能力,引导服务并重——建立面向公共管理教育与实践的就业工作体系 |
王有强、熊义志、谢矜、汝鹏、刘妍君 |
公管学院 |
31 |
《国际问题研究方法》系列课程建设 |
阎学通、李彬、孙学峰、漆海霞、张传杰 |
人文社科学院 |
32 |
文科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与创新机制探索 |
史志钦、张勇、张成岗、岳岩、陈晓曦 |
人文社科学院 |
33 |
全过程人才培养中面向基层的就业引导 |
王振民、车丕照、廖莹 |
法学院 |
34 |
构建四维一体的大一学生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与实践 |
赵青、陈伟强、杜超、刘静民、董刚 |
体育部 |
35 |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生产准备人员基础理论培训项目研发与教学管理 |
孙玉良、王瑞偏、张佑杰、刘沣漪、马涛 |
核研院 |
36 |
发挥清华工科优势 致力于职业教育培训 对外培训与校内教学相长 |
洪亮、李双寿、韦思健、李生录、赵之璋 |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
37 |
《大学生心理训练及潜能开发》课程建设 |
刘丹、李焰、甄秋华、赵丽珠、张玉坤 |
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
38 |
定向生双下标培养体系的建设 |
熊剑平、顾佩、杜汇良、刘树红、岑松、周勇 |
定向生办、教务处、热能系、汽车系、航院、新闻学院等 |
39 |
辅导员全过程、专业化培训体系建设 |
欧阳沁、于世洁、牛犇、谭鹏、张超 |
学生部 |
40 |
以多维度评价为基础,不断完善研究生推荐免试选拔制度 |
高策理、郭钊、郭大勇、黄静、宣华 |
研究生院、注册中心 |
41 |
构建研究生体育工作体系,培养全面发展高层次人才 |
武晓峰、赵青、林成涛、张其光、王悫 |
研究生工作部、体育部 |
42 |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试验与实践教学探索 |
缪立新、戚铭尧、徐青青、李强、刘会强 |
深圳研究生院 |
43 |
《自然辩证法》课程建设与改革 |
王蒲生、戴吾三、李平、曾国屏 |
深圳研究生院 |
44 |
基于深港合作下的国际性研究生培养实践探索 |
林功实、李向明、李光玉、孙春柳、林孝康 |
深圳研究生院 |
45 |
根系清华 立足深圳——培养国际性、创业型、复合式拔尖创新人才的德育实践与探索 |
杨瑞东、高朝阳、张华、高春萍、张险峰 |
深圳研究生院 |
46 |
研究型“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与实践 |
宫琴 |
医学院 |
|
|
|
|
|
清华大学
二○一○年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