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泰
2010年10月24日
清华公共管理学院成立整整十年了。我有幸和老师、同学一起参与了学院的创建工作,这是我终生的荣幸,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今天,看到十年学院的成长,令人特别兴奋。
在学校的全力支持和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下,清华公管学院已经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共管理学院。在学院建设上,已经形成了一只多学科、高水平、国际视野与国内经验结合的教师队伍;创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科研体系和人才培养系列;确立了公共管理教育《明德为公》的院训和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管理体制。还与有关政府部门共建立一批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成为学院与政府保持联系的通道;与国外著名大学、研究部门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及研究机构,成为学院国际化的平台。
在此基础上,十年间公管学院为国家培养了1200多名公共管理硕士,上百名公共管理博士和博士后,培训了近万名政府公务人员、其中有近千名地市级以上公务员。学院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公共管理理论和政策研究,在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危机管理、科技政策、环境政策、社会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及时向政府提出了政策建议。学院还参与了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科技、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的研究、编制工作和很多公共政策的制定。十年间完成800多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500余篇,著作200多部。向国家、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输送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为国家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这样,公管学院从建院之初就扎根于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借鉴国际经验、服务社会的结合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在中国公共政策研究和公共管理教育中初步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在中国,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出现。至今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期,其中一项历史性任务就是要探索和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管理。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当前,我国管理体制和公共管理的能力还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和日益复杂的局面。无论在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立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社会;以及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等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要靠经济体制改革,靠公共政策的创新,靠公共管理理念的转转变,靠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转变,靠公共管理人才水平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政策研究和公共管理教育是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基础。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工具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一样,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有它独特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对象,有它特有的理念和价值观,公共政策形成过程和管理方法有他自己的特点。现在社会上不时出现的一些引起公众不满的问题,其中有一些是改革不到位,也有不少与公共政策形成过程和公共管理方法不当有关。
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关键在政府,难点是如何妥善处理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提供法制和政策框架,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以效益为目标创造经济增长;社会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提供信息、沟通、自律、公证等服务。三者各自就位,相互协调、互动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目前实际上存在着的政府驾驭市场的倾向、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地位,政府与市场争夺资源配置权的状况,以及政府可以干预一切的权力观、追求短期GDP的政绩观等都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有公共管理。
温家宝总理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政企分开,进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这段话讲得十分中肯。
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就要清晰地界定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由“无限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由“权利政府”转变为“责任政府”;由自由裁量的治理体制转变为基于法制规则的治理机制;由闭门操作的治理方式,转变为公正、公平、透明的执政方式。
在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正以强大的力量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这里有无限的空间。大量的公共政策的改革与创新需要理论创新的支持;政府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需要有“外脑”和智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有大量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的高水平公共管理人才。清华大学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显要的地位,应当激励公管学院的师生以高度的使命感培养治国栋梁、学术大师和兴业英才,为国家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把公管学院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