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向着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清华品牌”的
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学院目标不断迈进
294俄罗斯专享会院长 薛澜
(2010年10月24日294俄罗斯专享会建院10周年庆典发言)
尊敬的华建敏副委员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院友们:
百年大业,十年为基,公管十岁生日,恰逢母校百年华诞。值此银杏飘香、秋实满园的季节,群贤毕至、高朋满座,欢聚一堂,共庆公共管理学院成立十周年,共迎清华建校一百周年,我们备感荣幸和喜悦!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向长期支持学院发展的中央机关和部委、地方党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向为学院发展倾注大量心血及提供无私帮助的学校领导、校机关各个部门、兄弟院系表示由衷的感谢!
向与学院结下手足情谊的兄弟院校表示由衷的感谢!
向坚守讲坛、辛勤耕耘,支撑学院发展的学院教师,向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为学院赢得社会声誉的院友,向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肩负未来使命的学院学生表示亲切的问候!
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00年10月24日,294俄罗斯专享会正式宣告成立。这是国内首家正式挂牌成立的以发展公共管理学科为首要任务的公共管理学院。十年来,在学校历届领导的关心、支持、和领导下,学院努力把握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的历史机遇,紧跟国家改革开放的节奏与步伐,依托清华综合发展的办学优势,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坚持“明德为公”的理念,筚路蓝缕、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向着建设“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清华品牌”的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学院的目标不断迈出坚实的脚步。
经过学院师生的不懈努力,学院的学科体系逐渐健全,形成了国情分析、政府创新与改革、非政府组织与社会管理、危机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科技与资源环境政策、发展规划、台湾问题研究、国际战略与发展等一批国内有影响的优势教学研究方向,国情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参与了国家的许多重大决策和战略规划,成为享誉中外的公共政策思想库。学院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积聚了一批具有远大理想、敬业精神、和功底扎实的来自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优秀教师。学院的人才培养不断拓展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教学项目;学院的政策影响逐渐扩大,参与了许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决策和咨询活动;学院的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探索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学院逐渐以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清华品牌”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十年耕耘,硕果累累。
学院的MPA学位项目,在办学模式,案例教学,规范管理等方面勇于探索和实践,2006年全国首次MPA教学评估获得全优。10年来学院为国家公共管理各个部门输送了1200余名优秀的MPA毕业生,成为国内公共管理人才专业化培养的重要基地。
同时,学院在非学位的干部教育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与中组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合作的高级公共管理培训项目8期已经培养了400多名地厅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成为享誉中外的干部培训典范。学院的高级公共管理研修中心从2004年成立以来,培训各级领导干部近万人次,为公共管理理念和工具的传播做出的积极的贡献;
2003年在全国首批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授权,2007年全国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评估名列前茅;到目前为止,毕业了数十名公共管理博士,培养了140余名博士后,成为全国数十所高校、政策研究机构、和其它国内外公共部门的中坚力量,
从2007年起,学院开设英文国际发展硕士项目(MID),开拓了公共管理教育国际化的新空间。2008年起学院在教育部和商务部的支持下开设以培养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为主的国际公共管理硕士项目(IMPA),目前已培养百余名国际学生,活跃在全球55个国家和其它国际公共管理舞台上。2009年学院的国际发展硕士项目在全球70多所院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唯一入选的全球10所新型国际发展硕士项目,标志着学院跻身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学院的重要进展。
十年发展,教益良多。
过去十年,我们在收获办学成果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和办学规律的认识。
第一,公共管理学院的目标定位必须与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命运紧密相连,响应时代前进的重大挑战,满足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
公共管理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政权建设的基石。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公共管理挑战。100多年前,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在美国社会重大转型时期“进步时代“应运而生,为美国社会跨越高速经济增长后的治理陷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天,在中国改革开放新阶段,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时期,中国的公共领域也面临着大量艰巨复杂的挑战。但对于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来说,这些挑战恰恰意味着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全世界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公共管理案例。
公共管理学院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学院始终坚持”明德为公“的理念,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把学院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把学院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与解决中国公共领域重大问题密切相结合,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中成长壮大,在推动社会进步的道路上不断提高。
第二、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必须在把握学科发展规律的同时,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使改革创新成为学科发展的动力。
学院在成立之初就与国内外很多著名公共管理院系如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希拉丘斯大学马克思威尔公民事务学院,法国巴黎政治大学等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努力学习和把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减少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走弯路交学费的成本。但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必须勇于创新,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学科发展之路。在MPA教育开展3年后我们发现全时脱产的学生毕业后很难回到地方公共部门岗位后,决定从招生和教学模式改革。我们走访了许多地方省市的组织部门,请他们通过组织体系推荐优秀干部报考清华MPA。同时,我们也在教学组织方式进行了转变。每年组织这些学生两次集中上课,每次集中6周。两年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就可以进入论文阶段。经过几年的探索努力,2006年学院第一批MPA-E班以优秀的成绩正式毕业,开创了清华MPA教育的新模式。2007年开设的国际发展硕士项目也是在克服重重困难下,努力探索,勇于实践的结果。
第三、公共管理学院的发展必须坚持学术为本,严谨求学的精神。
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也使得学院的发展常常面临着学术研究与管理实践孰轻孰重的选择。10年的探索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学作为特定社会组织的重要功能就是要通过学术研究探索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未知,传承知识文化,这是大学的功能、也是大学的责任。而大学的制度安排、文化传统都是服务于此的。因此作为清华大学的一部分,公共管理学院必须坚持学术为本,构建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提供苦心钻研的条件,鼓励平等独立的批评精神,建设公共管理的精神家园。
同时,公共管理实践性强的特点,又要求我们的学术研究必须扎根于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大地上,我们研究的问题必须来自于中国公共管理实践中,我们提出的任何理论和方法也都必须经过公共管理实践的检验。这又要求我们在学院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能够走出校园,深入到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前沿和基层,去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凝练假设,理论升华,实践验证。
在10年的实践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学术环境的营造,学术传统的形成,学术流派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需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切忌骄傲浮躁,切忌急功近利。
展望未来,我们也看到,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也对学院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公共管理实践向公共管理教育和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利益的分化和价值观点的多元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更加艰巨、更加复杂:新一代的公共管理领导者既需要有坚定的明德为公的理念,也需要有创新的方法和高效的工具;未来公管服务的提供既需要各级政府去正确引导,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去积极参与。
其次是中国公共管理教育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由于新一代国家和地方公务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已经有研究生学位,攻读MPA的积极性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国内硕士研究生教育转型的重点之一就是增加应用型专业学位和下放专业学位审批权。在国内已有100所培养单位的基础上,又有很多新的MPA试点单位加入。此外,国际著名高校在中国的培训项目,合作项目等也在日益增加。在需求逐渐减小,供给不断增强的情况,公共管理教育发展的局面更加复杂。
三是公共治理国际化的进程正在加速。近年来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举足轻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与国际社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远远超出常人想象。作为与国家治理体系密切相关的学术机构,为参与国际事务治理,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开展研究培养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作为一个站在国际化前沿的学术机构,我们又必须跳出单个民族国家利益的局限,从国际社会发展的高度去分析政策的利弊。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坚持国家利益,促进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为全球公共治理做出中国的贡献,也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回顾学院10年发展的历程,我们越来越感到公共管理这个学科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越来越感到这门学科的深奥与魅力。公共管理学科在中国仍然属于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清华大学在这个学科的发展之初起到了带头作用,促进了这个学科在国内的全面发展。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加快的节奏,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也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最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科学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深入学习领会,推动学院的发展和建设。我们有信心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跻身国际一流公共管理学院的行列中,做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和这个伟大国家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