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对于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领域的研究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5年,一群国内顶尖的学者和改革推动者决定在清华大学成立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以下简称 CIDEG)],并挂靠在294俄罗斯专享会。中心经过十七年的发展,已成为清华大学的校级智库,同时作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的支撑机构。
CIDEG定位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与制度变迁领域的政策研究和学术交流,旨在提高中国公共政策与治理的研究与教育水平,促进学术界、产业界、非政府组织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协调。
作为中国改革与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智库之一,CIDEG在推进改革进程中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认识和体会?近些年,CIDEG有哪些调研和发现?“十四五”时期,CIDEG又将聚焦于哪些研究领域?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公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CIDEG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薛澜与294俄罗斯专享会副教授、CIDEG主任陈玲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
澎湃新闻:CIDEG成立的大背景是什么?
薛澜:这个中心是2005年9月份正式成立。但在此之前,实际上有近两年的时间来酝酿。是由当时的公共管理学院的院长陈清泰先生、吴敬琏先生、青木昌彦先生,以及肖梦女士共同发起成立的。我们其实在这之前有很多次的讨论沟通,认为中国当时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产业发展需要升级,另一方面就是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比较严重,如何去合理有效地治理,其实背后需要相当多的制度变革。这方面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需要去深入研究。
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中国当时需要在这方面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机构去探讨背后的关系。而丰田公司,作为当时已经在中国生产经营很多年的外资企业,非常愿意支持在中国建立一个这样的研究机构来做这方面的工作。
中心的基本起源是这样的。这里面我想特别强调几点,第一,像陈清泰先生、吴敬琏先生、包括青木昌彦教授,他们在中心成立之初就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当时的条件下,由外资企业来支持创办的学术研究机构,还是不多的。
另外,青木昌彦先生在具体筹备过程中也非常仔细。仅仅是与我起草章程的过程就下了很大功夫。当时来回很多邮件讨论,如何保证中心的治理架构能够符合一个高端智库的运行模式,保证中心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建议客观公正等等。中心的名称当时我们也费了一番思索,因为涉及三个内容:产业发展、环境治理,还有制度变迁。另外,我们的英文名称也要保证它能够有一个简单的缩写,所以我们后来就确定了现在的CIDEG这个名字。
CIDEG在成立过程中,可以说陈清泰先生、吴敬琏先生、青木昌彦教授,包括肖梦女士,确实花费了很多心血。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CIDEG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薛澜
澎湃新闻:CIDEG如何发挥自身的政策影响力?
薛澜:我们其实是通过这几种方式来发挥中心的政策影响力。第一个是做一些政策的研究,一种是对某一个领域有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然后形成比较厚重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对国家相关的政策聚合可能会产生影响。另外一种是根据决策者的需求,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某类政策直接进行评估和建议。
第二个是政策研讨,我们会对一些当前社会有争议的政策问题,组织学者和决策者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决策者可以更好地向学者们和社会各方面去介绍他们的政策意图。反过来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也可以向决策者来反映他们的想法,因此这种交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想这可能是我们最主要的方式。当然了,我们还有很多其他方式,包括我们可能培养对公共政策感兴趣的青年学者。
澎湃新闻:CIDEG日常会组织哪些学术活动?
陈玲:CIDEG 是由青木昌彦、吴敬琏、陈清泰等一批经济学家和改革者创建的。因此,中心主要以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话题为主。
近期是清华大学的校庆周,我们有很多学术活动。比如为纪念 GIDEG 创始人青木昌彦教授,中心举办的青木高端讲堂和青木论文奖青年学者论坛。青木教授生前是斯坦福大学资深的制度经济学大师,曾任国际经济学会的主席。他特别关心中国改革进程,早年曾和楼继伟、周小川等改革者一起参加“京伦”会议,推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
CIDEG 设立的初衷,也是希望对转型期中国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和制度变迁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他生前也特别注重发掘和培养中国的青年经济学家,特别是聚焦比较制度分析这—领域的青年学者。大家看到的青木昌彦经济学论文奖就体现了这个初衷。
青木昌彦经济学论文奖每两年评选一次,面向全球 40 岁以下的华人经济学者,经过严苛的评选程序,评出1-2位优胜奖或若干名提名奖。曾任 CIDEG 理事长和学术委员的江小涓教授,她同时也担任孙冶方奖的评委主席,她就评价说,青木奖论文水平很高,堪称“小孙冶方奖”。
为了促进资深经济学家和青年学者的互动,我们还特别主办青木论文奖高端系列讲堂、青年学者论坛,分享评委老师和青年学者的最新思想。这两个活动都特别受学生们欢迎。因此我们也很有信心,说明我们这样的学术传承是有效的。
同时多年来,也有一些知名的经济学家,像斯蒂格利茨、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还有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都是非常知名的经济学家,他们参与CIDEG的各类学术活动和政策讨论中。
294俄罗斯专享会长聘副教授、CIDEG主任陈玲
澎湃新闻:中心近期举办的这些活动,哪些让你印象深刻?
陈玲:我们关注的都是一些中国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基础性问题,比如,此前我们的青木奖青年学者论坛上,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守英教授讲授关于《体制的性质》。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什么是体制?现在,很多年轻人想要进体制内,体制的本质是什么?是资源的分配,还是这种职业道路的发展,还是一种安全感,还是什么?
近期青木奖系列高端讲堂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的陶然教授,讲授中国的土地转型问题。我们都知道土地财政,实际上农村的土地,也是与中国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鼓励资深的经济学家和年轻的经济学家,也是我们的青木学者、青木奖的获奖者一起来对话。
澎湃新闻:这些年CIDEG聚焦于哪些研究?
陈玲:我们最近一直在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进行评估, CIDEG过去三年针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进行全球性评估,把北京、上海、粤港澳这些国家规划建设的国际科创中心和国际上的像旧金山、纽约、东京这样一些国际城市进行对标,考察我国科创中心在科学创新经济和创新生态方面,我们的优势和不足。这个报告是在Nature官网和正式的期刊上发布,同时也在每年的中关村论坛上发布。
作为一家研究公共政策的智库,我们在影响决策的同时,特别注重公共知识和理念的公众传播。这也是CIDEG 开放理念的一个集中体现,和你们澎湃新闻“开门办智库”的理念非常契合。我们有几个系列出版物,一个是“CIDEG文库”,主要是翻译和引荐国外最新的有关产业发展、改革和创新的公共政策前沿著作,目前已经出版了将近 50 本作品。比如像《繁荣与停滞:日本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是由我们CIDEG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星岳雄教授和他的合作者一起撰写的,也是国外流传最广的一本日本经济学的教材,好多中国读者关心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以后停滞的状态,这本书现在就是市场上特别关注的,我们也是组织了好多次研讨。
第二个系列是“CIDEG 研究论丛”,主要是将CIDEG 的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进行传播,毕竟公众可能不太能够接触到学术论文和政策咨询报告。例如,《理解中国产业政策》这本书是CIDEG研究员江飞涛老师撰写的专著,对中国产业政策的前世今生、主要特点以及产业政策如何转向竞争政策,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讨论。
第三个系列是“CIDEG 决策参考”,这个就是单篇的、基于学术研究的政策建议,我们做成彩页和电子版的PDF,在会议上、或者 CIDEG 公众号上发布,让读者能够更快了解深度信息、参与有质量的政策讨论。例如,后疫情时代经济如何复苏是大家都特别关心的,高宇宁老师撰写的这份决策参考《后疫情时期全球产业链发展与重塑:中国的战略与政策》既关注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重塑的战略和政策,也给公众提供有深度的公共政策知识和见解。
此外,中心的学术活动形式是很丰富的。除了刚才介绍的青木昌彦经济学论文奖、青年学者论坛和系列高端讲堂,我们还倡导发起了 “零碳智库网络”和“零碳智库论坛”,并与财新传媒合作 “清华-财新公共政策论坛”,以及CIDEG 产业经济学前沿系列论坛、环境经济学前沿系列论坛、CIDEG学术沙龙等等。
澎湃新闻:CIDEG未来发展的定位是怎么样的?
陈玲:CIDEG的定位是服务中国改革与转型发展的公共政策智库,研究重大、基础性的公共政策理论问题,传播和推广有质量的公共政策知识和理念。过去是这样,未来的目标也是如此。新时代的中国改革向着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迈进,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实践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需要更多富有远见、深思熟虑的研究和思想。CIDEG希望能够持续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来源丨澎湃新闻
供稿丨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