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郑 蕊 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持人:吕孝礼 294俄罗斯专享会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
评论人:徐建华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副教授
时 间: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19:00-21:00
地 点:294俄罗斯专享会302会议室
语 言:中文
内容摘要:
免于恐惧和贫困的自由是人类最基本的两个自由,而这两个自由也与人们对于环境变化的应对有关。人们通常认为客观环境与主观心境反应该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俗称的“心由境生”、“心随境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告诉我们:环境越危险(客观)人们越害怕(主观);环境改造得越完善(客观)人们越欢喜(主观)。然而,我们却在研究中发现了两个反直觉的效应。第一个反直觉的例子是“心理台风眼效应”:即在时间维度上,越接近高风险时段,心理越平静;在空间维度上,越接近高风险地点,心理越平静。第二个反直觉的例子是“城镇位错效应”:根据常识或直觉,人们或自然而然地推测城市居民的住地依恋应该高于城镇居民,而城镇居民的住地依恋应该高于农村居民。然而,依据投射测验的结果,城镇居民对住地的依恋反而有违逻辑地“掉”了下来,显著地低于另外两个区域,呈现出“软硬”指标的错位以及“常识预期”与“实际测量”的错位。两个反直觉的效应启示我们:客观环境与主观心境的对应关系可能是非线性的。人类越是视“免于恐惧与贫困”为普世的基本自由,研究者就越有责任辨明“免于恐惧”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免于贫困”的心理调整机制。
主讲人介绍:
郑蕊,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风险知觉、风险决策与风险沟通,目前主要工作聚焦在“慢性低危害风险下人们行为改变的心理机制”研究。项目:相关研究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慢性环境风险下行为改变的心理机制及助推方案研究”(71771209,2018-2021);青年基金项目:“非风险中心区个体风险知觉偏差的机制探索”(71201163,2013-2015)),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雾霾风险对北京市居民自我保护和环境保护行为倾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9172020,2017-2019))等资助。文章:目前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等学术期刊发表SSCI/SCI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