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清华文科 · 成果掇英
学院副教授朱俊明等所著的《Low-carbon innovation induced by emissions trading in China (中国排放权交易引发的低碳创新)》,该文荣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排放权交易引发的低碳创新》
清华大学 朱俊明、薛澜、邓兴华、樊依纯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年09月 第01期
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在缺少有效的全球性治理机制的情况下,我国与其它一些国家积极尝试区域性气候减缓政策,排放权交易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作为一种市场型政策工具,排放权交易是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核心措施,也被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采用。我国于2011年宣布在两省五市试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于2013-2014年间陆续启动排放权交易,作为全国碳市场的先行探索。这一系列政策试点的开展适逢我国自“十一五”开始、付出艰辛努力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又是对全球性问题在区域层面的有限应对,不免使人担心政策可以达成的增量效果。
朱俊明、薛澜、邓兴华与樊依纯的论文“Low-carbon innovation induced by emissions trading in China(中国排放权交易引发的低碳创新)”围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研究分析,聚焦政策对低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及机制。技术创新是我国跨越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低碳技术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要素,有助于摆脱对碳密集型经济与能源基础设施的路径依赖,在实现减排的同时保持经济活力与竞争力。对气候政策与低碳技术创新关系的准确理解,可以部分缓解碳减排趋势预测的不确定性及其对决策的负面影响,是实现稳定减排的关键。
作者基于企业层面数据与专利申请条目,按照低碳、环保等技术领域对专利分类,构建了包含30余万家工业企业、200余万项专利的微观数据集;通过最近邻匹配、受限的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国际前沿的准实验设计,结合一系列异质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识别了政策对企业低碳创新的促进作用、影响范围与作用机制,得到以下结论:
1.在节能减排、低碳试点等其它政策成效的基础上,碳排放权交易在实施的前两年内促进每个交易企业额外增加了1.75项低碳技术创新,同时对企业的其它类型技术创新、特别是低碳技术外的其它绿色技术创新也有所促进,有效地引导了参与排放权交易企业的低碳绿色转型。
2.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影响范围超越了参与交易的企业,同样促进了尚未被纳入交易范围而未来可能被纳入的非交易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政策溢出效应。然而,即使综合考虑政策的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试点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的总体贡献仍十分有限,并不足以独立推动区域经济的低碳绿色转型。
3.在实施的前两年,排放权交易主要依赖于配额分配机制实现促进创新的作用,交易价格并没有起到人们所期待的信号激励作用。这一结果与显著的政策溢出效应相印证,体现了企业对于这一市场型政策的认知与响应仍延续了对以往政策规制的惯性。
碳排放权交易是我国制度探索与改革过程中从试点走向推广模式在近年来的典型案例,也是其它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选择。作为对我国这一政策实践的较早、较为系统严谨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排放权交易在推动碳密集行业转型、实现稳定减排与排放达峰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这一政策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应有位置。同时,论文也指出了这一市场型政策工具在早期应用中的作用机制与设计初衷有所偏离,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的作用有限。为实现更加有效地转型、创新与绿色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推广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型政策,也需要科技创新政策的有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