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成效显著,成功扭转了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飞速上涨的趋势。五年内,中国的能源强度降幅超过19%,相当于减排15.5亿吨二氧化碳——这是欧盟国家在《京都协定书》中所承诺的减排量的5倍。然而,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不能掩盖两个重要事实:首先,中国已经史无前例地超越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并随即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其次,中国与能耗相关的碳排放在五年内增长三分之一。由此可见,中国的减排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由于高能耗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延续了“十五”期间的高速发展,中国节能减排面临严峻考验。尽管通过政策的密集出台、大规模的投资和严格执法,中国能源强度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下降了12.5%,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计划推动了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从而引发了高耗能行业的快速反弹。2010年上半年,伴随节能减排脚步的放缓,中国能源强度再度回升。
“十二五”开端,中国经济延续了近年来的高速发展趋势,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持续高涨,由此带来的是2011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9.6%的GDP增长率。在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的驱动下,能源强度的下降幅度自然不容乐观。这意味着中国若想在接下来的四年中完成之前承诺的降碳目标,其难度非同一般。这种过山车似的能源强度走势的重现说明中国低碳发展的基础绝非牢固。
尽管如此,“十一五”期间中国成功抑制甚至扭转能源强度快速上升趋势,其低碳发展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中国在技术进步,降低高耗能行业和产品对经济的贡献和淘汰低效产能方面也进展显著。中国已成功建立并在逐步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制度体系。
“十五”期间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印证了低碳发展的巨大成就。随着装机总量的激增,风能和太阳能设备的制造在技术、产能、出口等方面都向前跨出了一大步。新能源科技在投资、技术进步和工程应用等领域的发展令人瞩目。尽管新能源设备的制造环节本身往往消耗化石能源,但新能源设备的应用具有广阔的降碳潜力。
出口与城市化是中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两大驱动力。虽然近年来出口发展放缓,“十二五”期间出口将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的城镇人口在2012年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随着中国正式步入城市化社会,居民的消费行为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系统不得不为新增的城镇居民提供额外的、满足城市生活标准的生活必需品。由于一般而言城镇居民的平均能源消耗量是农村居民的三倍,城市化必然大幅拉动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其影响力将持续数十载。
“十一五”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低碳发展的一扇窗。尽管中国的人均碳排放相对较低,历史累计排放更低,但世界第一大排放国的身份足以把中国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十一五”期间中国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有增无减的国际压力。未来五年,随着中国与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美国的排放差距逐渐拉大,中国必将继续成为众矢之的。国际社会对中国施压的最强有力的论据就在于中国持续攀升的碳排放总量。
中国的碳排放前景究竟如何?尽管某些情况下我们的政策在效率上有所欠缺,但“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成功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政策的有效性。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义务,也是强制性的国家命令,因为它关乎能源安全、环境质量和经济可持续性。只有政府和全民群策群力才能成功应对中国面临的气候挑战。
如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尽管经济规模可观,却受到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局限。“十一五”期间中国的成就向全世界发出明确信号,政府可以,也应该为社会提供具有战略意义的公共品。政策制定者必需高瞻远瞩,怀抱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可惜的是,这些素质在国际对话中往往被狭隘短视的利己主义思想所掩盖。
如今的我们生长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之中,因此西方的金融危机已经造成全世界范围的影响,同理,中国所面临的气候挑战也必然是全世界的挑战。那就让我们彼此摒弃成见,伸出援助之手,共同赢得气候变化这场战役吧!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气候政策中心主任)
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杂志 Our Planet 翻译 赵小凡 (http://www.unep.org/ourplanet/2011/dec/en/article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