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和讯网http://bschool.hexun.com/2013-11-02/159315042.html)
和讯商学院消息 201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庆19周年论坛于11月2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园举行。论坛主题为“转·变:下一个十年的改革红利”。294俄罗斯专享会院长、教授薛澜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在全球经济恢复下,中国增长有所放缓,进入WTO之后,外贸高速增长的趋势很难持续下去,另外一点是贸易保护主义,这经济不行以后,大家对贸易更加关注,可能为了就业,他要想办法采取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以下是薛澜讲话实录:
首先,向中欧19周年的校庆表示祝贺。
到这儿来觉得特别高兴,因为刚才前面的三位发言者,都与我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刚才高翔已经谈到了,是我们的院友,许教授应该是在80年代,我们留学的时候就是好朋友。吴敬琏先生也是清华公共管理学院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的联席学术委员会主任,我是这个中心的主任,所以说很高兴这三位都是我们有着各种联系的好朋友。
刚才许教授也提到了,清华的很多校友对清华的支持,我感觉可能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支持。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来谈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但是我可以跟大家负责任地讲,中国的高校其实面临的约束和挑战,包括清华这样的学校,我的感觉是比中欧面临的挑战大得多。
我经常跟钱颖一院长讲,今天我跟许教授也讲,我们是从事公共管理教育的,公共管理教育主要是面对公共部门的管理者,MBA面向商业部门、企业部门。我们公共管理教育从内容各方面来讲,应该跟MBA的教育还是相当接近的,不管是从各方面的知识、包括一些方法,还是有很多相近的地方。
但是我想可能大家不会知道,我们MPA(公共管理教育)整个的学费水平可能是EMBA的十分之一,既使是这样的学费,我们还经常MPA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还经常跟我们讲中国的公务员很不容易,你们的学费是不是高了点儿?还能不能再降一点?所以我想是一个“围城现象”,在外面看总觉得城里面还是比较好。
我想今天从这几个方面跟大家交流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有哪些重大的转型和成功因素,从当前来看,中国面临的一些重大的问题,从公共治理的框架下分析背后的原因,看下一步公共治理体系改革有哪些任务。刚才吴老讲的很多改革,隐含的都是我们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所需要开展的改革。
首先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到底发生了什么?过去的30多年发生了什么,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归纳总结,我把它归纳成四大转型。
首先转型的是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个转型一个最突出的、也是最让大家看得到的就是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过去30年平均在10%左右的经济增长,使得中国经济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位,而且大家预测很快总量就会成为世界第一。这一段时间因为经济放缓,我们也老说可能要进入到中等速度的发展阶段,7%、8%觉得还是很有问题,但是有时候跟国际上的学者一交流,他们觉得2%、3%都觉得挺好了。
第二个重大的转变是产业结构,中国在开放初期主要是农业和制造业,服务业当时还是非常有限的。大家看80年的时候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是30%,服务业20%,制造业将近一半,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现在农业的比重只占10%多一点,剩下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各占半壁江山。
劳动力也有相应比较重大的调整,这个产业结构的变化跟在座的各位是息息相关的,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不同的产业变化,那些产业有更多新的发展前途等等。
这里面可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国也是比较独特的,就是制造业,在改革开放的时候是将近一半,到现在可以说没有大的变化,这个可能在跟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这是很少见的,我当时的比较好像几乎没有,就是在我们人均GDP有这么大的变化以后,一般地来讲制造业的比例大大下降、服务业的比例更高,一般比我们高至少10%。但是中国很特殊,中国制造业始终是半壁江山,这其实也是由我们的发展模式决定的,我后面会提到。这个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是我们改革开放30年的重要变化。
第三个是社会形态。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总体来讲还是一个比较封闭的乡村社会,我们现在变成一个更加开放的城镇化社会。
2011年中国第一次在历史上超过一半的人,在城镇居住,大家如果看这个曲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换句话就是我们中间还有一段,尤其是大跃进之后,大家看有一段下降的,其实可能全世界其他国家很少有这样的。中间我们有一个很平缓的,文革十年没有什么变化,然后开始加速上升。
到了2012年,去年我们是52%的人口已经生活在城市,这个我想是我们现在变成一个都市化的社会、城镇化的社会。
另外一点就是说从一个封闭的社会到更加开放的社会,从经济上来讲,在座各位比较年长的可能了解,我们当年比较强调的是自力更生,所以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初,外贸是非常有限的,现在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国,我们从吸引外资包括外贸占中国的比例都是非常高的。
另外去年我们上网的人口是5.6亿,互联网普及率到42%,这些在发展中国家来讲,都是名列前茅的。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信息就是海外旅行,前段时间正好碰到外交部领事司的一个负责人,谈到我们去年出境的人是8318万人,如果你要没有比较,你觉得我们14亿人口出境8000多万人也不算什么,但是2000年的时候只有1000多万,如果再跟改革开放前30年比,改革开放前30年累计是28万人。我们现在2012年全年是8000多万人,49到79年累计是28万人,这个差距反映的是我们国家的开放的巨大进步,这也是我们社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大家不太关注的,但是我想这个其实对我们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在过去这30年的进步,在前面几个进步里面来讲,这个方面的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治理结构从以个人魅力和权威为基础的治理体制,到一个更加关注效率和公众参与的机制,这里面当然首先是政府部门,我们的行政体制改革,包括我们最近的一次是已经有七次比较大的行政体制改革,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在更加强调的是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政府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反腐倡廉也在加大力度,从我们过去5年查处的官员,县处级的1.2万人,厅局级的是950人,省部级以上30人,应该来讲还是尽了很大的努力。
与此同时我们的公民社会与基层民主,也有很大的进展,社会组织大力发展,有将近50万个社会组织,村民自治从90年代初开始在不断完善,在公共政策制订方面,公众也有各种各样的参与。
所以应该来讲,在四个大的方面,中国应该来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个如果跟其他国家比,我们是在人口和地域上是史无前例的,我们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别很大,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难度更大。
另外在时间的纬度上我们大大压缩了,很多国家在实现我们其中一个变化所需要的时间往往是50年、100年,中国在30多年内完成,所以从这点来讲,中国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在今后人类发展历史上,应该是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背后成功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前一段时间,国际上相关的一些同行在努力想写一本关于发展的手册,我当时写了中国的这一章,把它归纳了一下,我想这里面我们在座的包括中欧的很多教授,也有很多的研究。
首先是解放思想,拜托意识形态的束缚,这一点我们体会不深,但是如果大家到俄罗斯去,我正好过去几年在科技政策这方面的事情到俄罗斯去过几次,很多的观念上,俄罗斯的同志们的束缚比中国的政府官员、学者束缚更多。所以我们能够摆脱两个凡是,坚持实事求是、解决了姓社姓资的问题,而且在市场改革方面比较坚定地推进,可能从学者的角度来讲有很大问题的双轨制,我们也能够敢于实行,这里面受到是我们敢于解放思想、摆脱束缚。
第二点是保持稳定,政府的改革与经济改革互相协调。这个中间其实有几次大的争论,也有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改革方向,从这一点来讲,中国的领导人始终保持着比较清醒的头脑,能够跨越具体问题的争论,保持改革的方向,回过头来看大家可能觉得很容易,但是在当时的场景下,很多领导人的政治勇气还是值得钦佩的。
跟一些非洲的国家来比,我们是从2007年开始也招收国际学生,2008年开始,商务部委托我们给非洲国家的一些中高层官员办一个硕士项目。非洲国家的官员最大的体会就是说非洲的很多国家发展不起来,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他们政局比较动乱,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家如果看看非洲的版图,了解一下非洲的历史就知道,他们面临很大的挑战。另外确实他们在制度选择上有的时候比较盲目,最后导致没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很多的政策、好的想法都很难实现。
第三点是勇于实践、坚持渐进式的改革开放,我想大家都深有体会。
经过这30多年的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挑战也是巨大的,实际上今年如果大家回想一下2003年,当时提出叫科学发展观,10年前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科学发展观,但是如果真正看过去这10年,这个转型还是进步非常缓慢的,所以如果我们看地方政府的行为追求GDP,基本的情况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而且我们特别强调,因为经济增长最核心的要素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个人是研究创新政策的,我们中国产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还是任重道远。
前几年跟美国国际贸易会做了一个研究,从这个研究当中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中国跟美国的高技术产品贸易,中国有着巨大的顺差,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也有美国的研究机构说,中国在评论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把中国排在第一位,他主要就是看高技术产品贸易。
后来我们把双方的数据整理分析以后,其实这背后的故事很简单。
第一,如果我们把贸易分成三类(加工贸易(红色)、一般产品贸易(绿色)、其他),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贸易顺差超过100%都是来自于加工贸易,实际上我们在高技术产品的低附加值端,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第二,哪些企业?我们再把企业进一步地去分类,这里面绿线的是外资企业,黄色的是合资企业,下面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这个故事也很简单,其实就是外资和合资企业他们创造的高技术产品贸易的顺差。
所以我们讲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创新能力的话,从前面这两张图能看出我们的创新能力,很多制造业的产品最后的你的核心技术是真正创造高附加值的地方。
第二点是全球经济恢复下,中国的增长也确实放缓,从进入WTO之后,外贸高速增长的趋势很难持续下去,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包括国外需求的放缓,另外一点是贸易保护主义,这个都是很自然的,经济不行以后大家对贸易更加关注,可能为了就业,他要想办法采取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另外公共投资的效益,我们也是多少年依靠投资刺激经济,现在也到了一定的极限,投资的边际效益也在递减。
还有一个是消费增长的结构性障碍,原来我们说三架马车里面,刺激国内的消费。现在我想可能大家能看到,我们市场上的东西一点儿也不缺,所以中国现在是过剩经济,但是有一点,对于质量型的产品,我们的需求是巨大的,好比说奶粉,我们现在到全世界各地买奶粉,买得人都害怕了,很少见的就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要有特别的规定,怎么样对奶粉有一定的限制,包括很多其他的产品,所以我们实际上对高质量的产品,其实需求是巨大的,包括我想医疗服务、教育等等。所以这个里面由于我们对产品的监管缺乏,所以我们很多优质产品还很难得到满足。
第二个大的问题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显现,中国的资源按人均来算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我们人均耕地是全世界的40%,人均的水资源是25%,石油是8.3%,天然气是4.1%。而且它的分布还非常不均匀。最近有人说中国的页岩气,中国探明的储量中国是第一,但是它的分布对我们非常不利,很多是在山区,要想开采非常难,另外一点是现有的技术开采需要大量的水,这些地方恰恰是非常缺水的地方。所以换句话说,页岩气在美国大大改变了美国能源的进口需求,在中国要想真正利用页岩气的资源,看来我们还是面临很大的挑战。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这些问题,我可以给大家举很多的数据,但是有一点不用我举,今天咱们北京薄薄的雾霾,也在不断地提醒我们,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雾霾时代。
今天早晨我还专门查了一下,现在每天都有预报,我原来看得不多,预报今天好像是属于重度污染,PM2.5是200多还是多少,所以还是属于比较高的。
另外看到很多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已经超过极限值,如果要看一下,我们大气承载能力,大家看发紫的和蓝的那块儿,整个就是我们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等等,这块儿地方已经是超标的,红的地方也都是比较糟糕的,比较好一些的是像贵州和海南是真正绿色的。剩下的可能就是新疆、西藏、云南、黑龙江、内蒙等等边境的省份和自治区,就是我们整个的环境已经是被破坏得不得了了。
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排放也是成了全球注目的问题,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05年的时候,美国的排放还是第一,在07、08年的时候我们开始超过美国,我们现在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大排放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占世界的四分之一,这是其他各个国家的情况,包括全球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情况。如果我们按人均来讲,中国基本上跟世界平均值相当,还有可能上升,要比平均值高一点。这个里面要仔细分析,中国有很多的排放是我们生产那些高污染的产品,满足全世界的需求,所以某种角度上来讲,我们的排放是为全世界人民做贡献的。这个背后恰恰反映了我们的产业结构需要转型。
第三个重大的问题是我们社会压力加大,凝聚共识越来越难。
这张图片是几天前浙江温岭的一个医生被病人刺死,这样的事件我们开始麻木了,最近这两年经常能听到医生被打、被刺死等等,我想如果大家再回顾一下中国的历史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可能很少很少,既使是战乱的时候,都没有的,但是现在这些病人的刀刺向了医生。
我们现在的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应力越来越大,这里面有价值观念多元的问题,我们的主流媒体其实也很难真正发挥引导作用。社会分配体制、机制,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医院的问题背后跟这个是有关的,这种差距也整个扭曲了我们社会对很多职业的观念,包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我们这个社会舆论场,虽然我们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新媒使得大家信息沟通越来越方便,另外社会舆论场中中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失衡的,很多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各种各样的瓶颈。
最后一点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一个社会怎么把它凝聚在一起,中国还是有很多传统文化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大家想象原来乡村没有什么村民自治委员会这样的机构,也没有什么乡公所,但是几千年来居然能够很好地自我发展运行,这个背后就是我们的传统,乡镇、宗族的影响在发挥着作用。现在这些传统的社会资本作用越来越小,新的社会资本没有补充进来,这种社会资本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