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0月14日 第04版)
原标题:海外版 向世界传递正能量(我与海外版)
作者:胡鞍钢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就与《人民日报海外版》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获至宝,获益匪浅
1991年9月至1992年9月,我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系做博士后,在此期间一直收到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寄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当时是如获至宝,自然很快成为忠实的读者,从字里行间获得信息、知识与思想。后来我又陆续在美国名牌大学和世界银行做了多次的访问研究,访问期间也坚持阅读《人民日报海外版》,将其视为获取中国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后来海外版有了手机新闻客户端,我又将APP应用下载在手机里,便于出差或出国时都能够即时阅读。在海外的中国学人,都渴望深刻了解中国的发展与变化,阅读海外版是一个重要途径。
在频繁地到国外访问、讲学、交流过程中,我碰到许多和我一样的“海外版之友”。这也反映了海外版的确是一个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特别是中国与海外华人以及掌握了汉语的外国人之间的一座桥梁。例如2003年首创“北京共识”的雷默是“中国通”(他的汉语非常好),他也通过阅读海外版了解中国。因此,无论是海外版的中国读者还是外国读者,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受到这张报纸的影响。我把它的影响概括为三大影响,即知识的影响、思想的影响和文化的影响。
既是读者,也是作者
我和海外版的另一层缘分,除了是其20多年的忠实读者外,我还是海外版的专栏作者。最近我在编辑新作《中国政经时评(2010-2013)》时,才发现我已经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专栏发表了19篇文章。从这些文章的内容和标题来看,都旨在及时向海外介绍中国、解读中国、展望中国,都是基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以政治经济时评方式发表,为中国改革开放、迅速崛起立言,留下白纸黑字,最重要的是传播当代中国的信息、知识和理念。这会在国内外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势必会产生不可避免的争议,这反映了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这里举两个例子。
2012年6月底,我在英国牛津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完成了《中国集体领导体制》书稿(约有十多万字)。该书首次总结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及其集体领导机制。这一制度创新于毛泽东,重建于邓小平,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集体分工协作、集体交接班、集体学习、集体调研、集体决策五大机制,充分反映了中国制度创新已经超越了所谓的个人总统制。随后的2012年7月3日,我在海外版发表了《辉煌十年,中国成功之道在哪里》一文。文章发表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响很强,争论热烈。一年后的2013年7月,该书中文版正式出版,随后我又做了增订版,增加了对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析内容;两年后的2014年5月,该书英文版正式出版。针对该书中的观点,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柏特立(Larry Catá Backer)教授发表了长篇评论稿。他特别指出,最近,胡鞍钢就围绕集体领导制,阐述了一种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他认为,未来共产党所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从事实总结理论,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2013年7月19日,我在海外版发表了《人民社会为何优于公民社会》,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社会是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国情。人民社会的理念不是“舶来品”,而是源于中华民族的创新;人民社会的理念不是照搬外国的“公民社会”,而是中国的“全体人民社会”;人民社会是根据中国实际,继承而创新,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构建一种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此文发表后,再次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极大争论。
信息桥梁、文化桥梁
我把海外版视为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之一。海外版的读者遍布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都希望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十分复杂的中国、动态多面性的中国,更希望看到一个正在迅速崛起、迅速强大的中国。我一直认为,中国既是一部天书,也是一部巨著。即使我们天天读,还是读不完;天天写,还是写不尽。因此,我还是会继续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这一信息桥梁、文化桥梁,向世界华人以及懂中文的外国人传递正能量,与他们共同分享我对迅速崛起的中国及其对世界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我还会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