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2015-02-04
主持人: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杨燕绥:
居家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老龄社会里家庭无力全部生产养老服务,特别是老年护理,需要社会生产;居家养老是人之常情,是主要的养老方式,也是老龄产业的主流;
《条例》的出台,是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依法界定居家养老服务类别,有利于统一口径,为发展养老服务业制定行业标准和制定职业培训标准奠定基础,是国家养老服务业走向规范化的信号。
主持人: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将在五一起施行,很多人担心是否会真正落实的问题,您觉得需要哪些配套政策保证政策的落地? 目前该为此做什么准备?
杨燕绥:
《北京条例》将在五一起施行,很多人担心是否会真正落实,其实,中国很多社会法像白皮书,不具备法律规范的特征,缺乏诉权保障和相应罚则。即使如此,一旦立法,就代表社会共识,人民和人大就有了监督权和问责权,以下配套措施是必要的:
(1)土地和预算保障。占一定比例的国家土地和预算,以及有偿使用的社会资产,用于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并明确其具体用途,以保障老人吃,住,行的硬件需要。
(2)信息系统建设。明确一个部门负责建设养老服务的呼叫,供给,结算,以及反馈服务机构,研究机构和生产商的信息系统。
(3)发动人力资源。大部分养老服务由很专业的社会组织提供,由于没有股东利润和税收,大部分老人用的起,养老社工收入也不错;可以带动几千万就业岗位。养老义工时间储蓄银行是老龄社会文化和社会管理,将养老服务像献血,服兵役,缴纳税费一样做好信用记录,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利于老中青几代人的身心健康。
主持人:
《条例》的出台对“医养结合”提出了要求,您觉得“医养结合”应该是一种什么模式?
杨燕绥:
医养结合要求综合医疗机构设置老年病区,社区医疗机构提供老年慢病管理,护理和临终慰籍服务,包括居家护理;医疗保险基金按照规范的"服务包"进行结算,即广州市红山医院模式。
主持人: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施行后,对老年人来说,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杨燕绥:
《北京条例》施行后,对老年人来说最大变化是养老服务体系有了蓝图和年内的时间表,是评价书记,市长和本届各级政府工作业绩的绩点,否则,老人们可以投反对票。一旦出现老人惨死家中24小时无人过问的情况,从子女,社区到基础政府要逐级问责和公布他们的名单。
主持人:
养老产业的发展面临哪些难点?立法对此发挥怎样的推动作用?
杨燕绥:
政府的责任是通过划拨土地、预算,立法、规划,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和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用购买服务的方法,保障贫困老人用得上基本养老服务;用免税和发展社会组织的方法,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买得起服务;也要鼓励商业机构为高收入家庭和老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拉动老龄人口消费。
养老产业属于微利产业,应当定位老年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职业培训,医疗服务,金融服务,中高档老年消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