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10日晚,胡鞍钢教授在为校本科生讲授的《中国国情与发展》课上,讲授了“《政府工作报告》:决策过程和评论”专题。所讲内容文字稿经修改后交由光明网刊登,题目为《胡鞍钢:中国经济有时有势 “北京决策”影响全世界》。该稿件被收录到中央网信办《网文活页文选》。文选报送范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全国政协主席、副主席,中央网络安全信息小组成员,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解放军各总部主要负责同志。
每年3月是中国的政治民主月,这是以“两会”为标志,这是以“两会”为标志,成为举国瞩目的重大政治民主会议,也是政治民主信息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传播、热烈讨论、各种解读和共同分享。如同世界最大政治民主课堂,讨论世界最多人口的民生问题,世所罕见,早已超越了西方国家的总统选举。不仅如此,中国“两会”也为世界所关注,也是世界了解中国、观察中国甚至分析中国最好的“政治窗口”,因此中国“两会”就获得前所未有的报道评论。为什么“两会”会成为世界性话题呢?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贸易体,如同1913年美国取代英国,中国如今取代了美国,中国还是世界140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又是其他几十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二大、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自身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利益相关方,它的走向,所谓“北京决策”(指《政府工作报告》)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全世界及各个角落。的确,今日之中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向全世界展现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中国。
中国是一部天书。怎样才能认识中国?怎样比较全面准确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我们需要从哪里切入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政府工作报告》,不仅要认真读出信息来,还要读出道道来。
今天,我围绕介绍和评论《政府工作报告》这一主题来作一个解读和分析。看一看该报告传递了哪些重要信息,有哪些道道。具体地讲,我从四个方面介绍和开展讨论:
首先,就是关于中国经济决策机制,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来说明中国的经济决策是如何制定出来的,为何我们将其称之为典型的“三化”: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其次,对2014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从刚刚公布的2014年主要数据以及《政府工作报告》所提供的重要信息,按目标一致法来进行评估。
再次,对2015年政府工作总体部署的分析和评论,包括两个大的背景,一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二是中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我还会具体分析2015年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
最后,对2015年重点工作做一讨论。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相关的话题,就是将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做一个国际比较,以便晓得为什么后者信息量优于前者,也能说明为什么后者的绩效要优于前者。前者更像总统个人的演讲,涉及政府工作信息极其有限,特别是量化指标是极少的。而后者如同报告主题,就是政府工作报告,有大量的信息和量化指标,这就便于做第三方的专业评估。而总理个人风采就体现在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但是核心内容仍然是政府工作。这是我们一项专题研究,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在今天专门讲座。
一、中国经济决策的重要制度安排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经济决策的重要制度安排。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9.8%的增长率,在世界各国居首位,同时也保持了极低的增长波动系数和通货膨胀率(CPI年平均上涨率为5.2%),实现了世界上少有的高增长、稳增长、低通胀。这是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
中国还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就业岗位,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01亿人到2014年的7.7亿人。总人口就业率(即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41.7%提高至56.5%,这是创造了就业奇迹。
中国还减少了世界最大规模绝对贫困人口,从1981年8.35亿人口减少至2014年的7000万人,按人均每日消费支出不足1.25美元计算,贫困发生率从84%下降至5%。这是消除绝对贫困奇迹。
这一奇迹极大地帮助国际社会实现千年发展目标(MDG),即到2015年全球绝对贫困人口要比1990年减少一半,我们估计中国的贡献率将会达到80%,也就是说没有中国的贡献,实际上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2015年9月,联合国将举行高峰会议,讨论2015年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习近平主席将参加这一会议。此外,世界银行提出2030年终结绝对贫困人口的减贫目标,旨在到2030年将全球绝对贫困人口(日均收入低于1.25美元)降至全球人口3%以内。要实现该目标,每年要减少贫困人口5000万。实际上,中国2014年减少的绝对贫困人口就超过1235万人,占了全球减贫目标的1/4。
以上经济增长奇迹、就业奇迹、减贫奇迹构成了中国经济奇迹。当然还包括其他方面创造的奇迹。
那么,中国经济奇迹原因何在呢?这与中国经济决策的制度和机制有什么关系?在世界上中国有什么独特的政治优势?为什么她可以高效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和公共政策?又是如何将这一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中国的经济决策制度和机制不同于那些经济大国(如G20国集团)的(个人)总统制、内阁制或议会制等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民主、专业、灵活、高效,并越来越程序化、制度化。就每年经济决策来看,经过了三大步骤决策过程。
这一决策过程是民主与集中的高度统一、相互结合,是先民主、后集中、再民主、再集中的过程。
第一步,是党中央决策,体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4年12月)。该会议是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作出重大经济决策的最重要会议制度,从1994年11月底首次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形成了这一重要的会议制度。
一年一度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当年经济工作,提出下一年度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明确下一年度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从制定公共政策的视角看,通常在中央与地方之间面临两个严重“不对称性问题”,一是信息的不对称性;二是知识的不对称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是沟通信息、分享知识、形成政治共识,作出经济决策。不仅在中央和地方之间降低两个不对称性,而且也会在各方之间(如中央与国务院部门等)降低这两个不对称性,这样的话就会为形成政治共识提供信息基础、知识基础。通常,我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称之为“准中央全会”或扩大的中央全会。因为不仅几乎所有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都参加这个会议,而且各地、各部门包括军队的党政军主要负责人以及中央企业院校等主要负责人也会参加。不仅充分分享关于国内形势和方针政策的信息,而且还充分分享中央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和分析,从而不仅有利于形成全局思维、战略思维,也有助于形成国际思维、全球思维。
第二步,是国务院决策过程,体现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2月-2015年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国务院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由李克强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和企业界、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1月26-28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讨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进行审议;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进行讨论;下发到全国党政军群所有部门,总共发出3000多份,收集到上千条意见;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送审稿(2月12日)。诚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报告在起草中汇聚了各方智慧,表达了各界群众对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的愿望。(李克强,3月6日)
第三步,全国人大决策过程(2015年3月5日-15日),首先是3月5日,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其次,由全国人大代表分组讨论和审议。同时还审查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代表国务院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由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代表国务院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最后在3月15日大会闭幕之前正式通过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以及年度计划、年度预算报告的决议。
以上三个步骤所构成的中国经济决策机制,是一个典型的决策过程的“三化”:即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从而保证重大政策的正确性和及时调整的灵活性。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手段,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媒体与公众等之间的信息互动关系,从大数据的视角来看,也形成了“两会”期间的各类关键词。
二、2014年政府工作评价
1.评论的依据
如何客观地公正地全面地评论2014年政府工作?有哪些主要的评论依据?我们(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作为大学智库,属于第三方,可以对中国政府工作进行独立评估、客观评价。
我们评论《政府工作报告》的依据有四个重要文件:一是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3月5日),提出了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4个),及25可量化的具体指标,布置了九项重点工作,我们可以用“目标一致法”来进行评估和打分。
二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4年12月16日),提供了2013年的主要经济基础数据和信息。
三是《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2月26日),包括了2014年主要数据和信息。
四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5日),在第一部分所提供的基本信息、基本评价,仅宏观量化指标就有16个,其他指标有28个。
以上都是我们客观公正全面评价2014年政府工作的依据。此外我们还已经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世界信息或主要国家信息(如G20国家)等方面的信息,从国际视角来对中国政府工作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够在开放条件下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分析中国。否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对2014年政府工作的评价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一、2014年工作回顾;
二、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
三、2015年重点工作。
这与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布局和结构有所不同。其中第三部分“2015年重点工作”又分为4个方面:改革开放;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政府自身建设。分别专题论述。
在“2014年工作回顾”中,有一个总的自我评价: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迈出坚实步伐。
对此,我在《光明日报》(2015年3月4日)以《开启“四个全面”时代》为题对此作了总的评价。
怎样看待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呢?对此,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有一个说法:困难要比预想的多,结果要比预想的好(2015年3月6日)。
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概括地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体现为“三稳”:
一是“增速稳”,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相当于10.3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G20国家)名列前茅。最近,印度准备公布2013-2014财年度经济增长率为7.4%,但是英国《经济学家》估计仅为6.0%。
二是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超过了“1000万以上”的预期目标,也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新增就业。奥巴马总统在他最新的《国情咨文》中表示,过去几年执政期间,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创造了1000万以上的就业岗位。但实际上,美国非农就业人数最高峰为2007年的1.461亿人,随后大幅度下降,2010年降至为1.391亿人,减少了700万人,而后才开始复苏,到2014年达到1.462亿人。
三是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
所谓稳中求进的“进”,其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可以看到,除了进出口贸易增长率指标外,其余全面实现了预期目标。(见表1)
表1 主要经济指标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2006-2015)
结构调整取得实质进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2%,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5.0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4.0个百分点的预期目标。工业比重持续下降,降至35.8%,比2010年的40.0%下降了4.2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中国已经实现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一个重大的发展转折点。
民生改善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主要的民生指标。在可统计的10个主要民生量化指标来看(见表2),均全部实现。如果对比一下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他的核心词是“中产阶级经济学”政策,以便使美国经济增长成果更好惠及美国中产阶级。而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词是“雪中送炭”政策,使经济增长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那些低收入人群,更加凸显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政策。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更多的是从意识形态讲,并不知道现实生活中到底有哪些社会主义因素,实际上,从中国的民生指标来看,就是最典型的社会主义因素,或者说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因素。它有两个特点:一是针对贫困人口、低保人员、企业退休人员等低收入人群;二是针对全体人口医保、社保全覆盖,尤其是对13.67亿人而言,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构建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全民医保网。在本世纪初,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医保覆盖人口国家,但仍然有13.5%的人口未获得医疗保险。而后中国经过医疗体制改革,覆盖了绝大多数人口,迅速超过美国,而美国2013年仍然有14.5%的人口(4518万人)未获得医疗保险。
表2 主要民生指标与实际结果(2013-2015)
最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大幅度减少绝对贫困人口。2014年,中国减少了1235万人,约占全球每年需要减少5000万人目标的1/4;相对2010年,则减少了9500万人。(见表3)从国际视角看,中国2014年绝对贫困人口已降至7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5%左右,而2015年,根据世界银行估计,世界贫困发生率为14.4%,印度为22.4%。但是在1981年时,中国的贫困发生率高达84%,而印度不到60%。(见表4)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还是能够比其他类型的发展中国家更有效地减少并消除绝对贫困人口。
表3 全国农村贫困人口(2000-2014)
表4 中国、印度和世界国际贫困线人口发生率(1981-2015)
单位:%
改革有重大突破,政府提出的改革目标得到了落实。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实现。国务院各部门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尤其是改革商事制度,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
政府在提供公共安全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怎样衡量政府工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如何确保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实现经济活动越活跃,人员流动越频繁,各类安全指标明显改善,实现与各类事故死亡人口增长脱钩。从“十一五”、“十二五”连续两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加强公共安全建设,以及具体的核心指标,已经产生明显效果,其中五类指标均大幅度持续下降,特别是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明显下降(见表5),呈现了脱钩现象。例如2002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到高峰,而后持续下降,到2013年,已降至不足6万人,但是民用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1.27亿辆。(见图1)。
表5 全国各类生产安全指标(2010-2014)
图1 全国民用汽车拥有量与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新增就业不降反增,显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场的无限潜力。
尽管,从1990年以来的25年时间,2014年的经济增长率最低,但是发展质量最高,发展绩效最好,发展成本最低。例如单位GDP能耗下降4.8%;万元GDP用水量下降6.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6%。此外,出现了许多发展的转折点,特别是城镇就业人数首次超过农村就业人数(分别是3.93亿人和3.79亿人),这意味着中国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这是未来中高速增长的根本能力。
从国际视角看,在G20国家中,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是最好的。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最高(为7.4%),其次才是印度(为6.0%)、印度尼西亚(5.0%);其次,按CPI上涨率与失业率构成的痛苦指数(misery index)计算,中国为6.2%,在G20国家中,排第三位,居韩国(4.7%)、日本(6.1%)之后(见表6)。需要说明的是,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几乎接近“零增长”,只有0.3%,可能是痛苦指数低,同时快乐指数是最低的,比欧盟还要低。而中国在G20国家中不仅痛苦指数低,而且快乐指数最高。尽管经济增长率并不等于快乐指数,但却是快乐指数的经济基础。
表6 G20主要经济指标(2014)
注:痛苦指数系CPI上涨率与失业率之和;2015年GDP增长率为预测数,其中中国数据为作者估计数;
数据来源:英国《经济学家》。
3.从国际视角评价中国
2014年中国在世界有哪些新亮点?她在世界的位置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令世界所瞩目?
2014年,中国已经获得多项“世界第一”,是全体中国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也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外溢性和外部性越来越明显。
从国际视角看,中国在世界有多个第一或名列前茅。
第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第二,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首位(1196亿美元,占GDP比重1.16%)。
第三,中国粮食产量仍居世界第一位(6.07亿吨)。其中,中国谷物产量为5.57亿吨,全球谷物总产量为20.06亿吨,中国占世界谷物产量总量比重的27.8%;中国稻谷产量2.06亿吨;中国小麦产量1.26亿吨,世界7.05亿吨,中国占世界总量比重的17.9%;中国玉米产量2.1567亿吨,世界总产量9.38亿吨,中国占世界玉米产量总量的23.0%。
第四,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1.58万公里),占世界60%以上;2007年至2014年,高铁列车累计发送旅客31.6亿人,占铁路旅客发送量的比重由4.8%增长到38.5%左右,也是游客发送量最多的国家。
第五,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世界第一(11.18万公里),明显超过美国(为9.2万公里)。
第六,中国宽带用户数居世界第一,其中固定宽带用户2.00亿户,移动宽带用户5.83亿户,共计7.83亿户;中国电话总用户居世界第一,达到15.36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2.49亿户,移动电话用户12.86亿户。
第七,中国全民医保覆盖人数居世界第一,达到13亿人。
……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直到进入21世纪之后,才相继进入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居世界第一的时代。无论是美国、欧盟等超大经济体,还是上百个小经济体,都不约而同地在适应“中国第一”的时代,也在利用并搭车“中国第一”的机会。
对此,我们来看看国际组织是如何来评价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最近,经济合作组织(OECD)发表了《走向增长》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在多个关键领域的改革进展“清晰可见”,比如多个领域已经面向私人资本开放,外资审批程序更加简单,高等教育正在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利率改革使得储蓄者可获得更好回报。经合组织还认为,中国越来越多城市为流动打工者提供的社会服务日益健全,这不仅有利于释放他们的消费潜力,也有利于经济增长变得更加平衡和公平。
报告还指出,2008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平均达8.3%,劳动力生产效率年均提高8.4%,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经合组织前17名国家的平均值的差距继续缩小。
尽管2014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对此,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作了说明: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国际市场没有大的起色,稳增长难度加大,一些领域仍存在风险隐患。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薄弱。群众对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有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他还特别谈到,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三、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对2015年而言,它具有什么含义呢?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一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就是要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各项重大任务;二是“十三五”规划绘制之年。因此,“四个全面”最核心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考虑今年以及编制“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依据。在今年下半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还会提出“十三五”规划的建议。
此外,李克强总理还提出了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
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2015年及以后的背景。那么,如何认识未来中国发展阶段和大布局呢?至少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新常态”,即党中央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基本判断;二是“四个全面”,即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总体基本方向没有变,既有时(仍处战略机遇期),又有势(处在全球上升通道上);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有动力,也有压力。但是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机遇大于挑战,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根本支撑。“四个全面”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张德江,2015年3月5日)。
怎样来分析、判断我们的基本国情以及总的发展思路呢?李克强总理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他特别提出: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根本要靠发展,发展必须有合理的增长速度。
这就意味着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下一个目标就是迈向高收入。按汇率法美元现价计算,2010年中国人均GDP就已经达到4240美元,开始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在世界213个国家或地区中,居130位;2014年达到7583美元,在世界213个国家或地区中,已经进入前100名,位居第96位,在世界上提升了30多个位次,仍属于跨越式发展类型,而且越发展越快,即使经济增长率下降,也是越发展跨越的台阶越大。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中国人均GDP已经跨越了1万美元的台阶。因此,今后中国正在向高收入水平(人均GDP1.27万美元)迈进,目前已经有部分地区进入高收入阶段,今后人口规模还会越来越大,是完全有条件可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如期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15年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三个双”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和创新点,第一个“双目标”,即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这是处理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关系的基本原则,可以理解为一个是从高速增长调整到中高速增长,一个是从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速度下来了,质量提高了,效益提高了,结构升级了,民生改善了,节能减排有力了,生态环境变好了。
第二个是“双结合”,即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这是将短期的宏观政策与中长期的改革相结合,前者为后者创造宏观环境,后者为前者创造发展动力。
第三个是“双引擎”,即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这是充分利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充分合作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够在增长速度下行情况下,调速不减势。我称之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辩证法,非常务实,也非常灵活,又非常有创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这里我们看到,中国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众创业”时代。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国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快速增长。数据显示,自2014年3月1日我国实行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262.29万户,同比增长16.60%,其中企业358.33万户,增长47.61%,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企业1.06万户。截至2015年1月,我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7017.64万户。这已经大大超过了美国(800万户)和欧盟(2000万户)的总和,相当于2倍以上。可以说我们只是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构成了全球最大的市场主体。
中国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万众创新”时代。Jonathan Watts2010年出版了《当10亿中国人一同跳起来:中国将如何保护人类或摧毁人类》。当时我针锋相对地撰写了《当十几亿中国人一起创新》(2010年10月5日)一文。我的结论是:当10亿中国人一起创新时,中国就会保护地球,使人类可持续发展。今天看来,中国的确形成了十几亿人民共同创新,正在加速向世界创新国家迈进。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3312亿元,相当于2010年的1.88倍,名列世界第二;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09%;从研发队伍看,2014年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预计达到380万人年,相当于2010年的1.49倍,位居世界第一,比美国和欧盟(28国)的总和还要多。2014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数上升至第四位;发明专利申请量92.8万件,相当于2010年的2.37倍,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相当于美国的1.5倍以上;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26169件,居世界第三位,下一个目标就是世界第一。
在讨论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时,我们有必要与以往的目标做一比较。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加强对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目标的统筹平衡。2014年实际量化指标共5个(包括居民收入增长)。
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增长6%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能耗强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对比2014年目标,2015年实际量化指标共8个,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包括了4个量化指标,那么,实际指标已经达到11个。特别是节能减排指标,首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不仅是中央政府的主要约束性目标,而且还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约束性目标。我认为,这是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亮点之一。
不仅如此,这还会成为“十三五”规划设计主要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依据。反映了政府必须把环境指标纳入到各级“十三五”规划的核心指标之中,并强化其对政府的约束性,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社会公众都可以依据这些指标公开监督各级政府落实这些指标。
表7 国家“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实施情况(2011-2014年)(之三)
四、2015年重点工作
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四个方面,几十项重点任务,这包括:
一、改革开放(六大重点改革任务,五大开放任务)
二、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居民消费、公共投资、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和科技创新)
三、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创新和生态环保等)
四、政府自身建设(4项)
这里我想重点分析一下来自生态环境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最大工业生产国,世界最大贸易体,与此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世界最大发电量生产国和消费国,世界最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国,也是世界最大温室气体特别是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最大排放国,2011年就已经相当于美国的1.58倍。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正面临严峻的多重挑战:
大气——在全国74个按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城市中,达标比例仅为4.1%;
土壤——全国1.5亿亩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近1/3;
森林——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仍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体——受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体比例达10%左右。
这些挑战本身就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这就是为什么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向污染宣战的政治意愿和政治决心。特别是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李克强,2014年3月5日)
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世界最严厉的举措: 2014年我国实际新增电力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装机容量分别为1.3亿、2.6亿、2.4亿千瓦,脱硫脱硝装机容量占比达到95%和82%;3.6万平方米钢铁烧结机新增烟气脱硫设施,占比达81%;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600余万辆,超过过去3年总和;淘汰燃煤小锅炉5.5万台……(陈吉宁,2015年3月7日)
同样的是,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向污染宣战的具体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另外,还提出了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具体任务: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展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扩大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试点,保护好三江源。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有序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今年新增退耕还林还草1000万亩,造林9000万亩。我把它称之为中国大规模的生态投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习近平,2013年5月24日)
投资生态环境,就是对自然的投资,对绿色的投资,对未来的投资,的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