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5-11-12
11月7日举行的两岸领导人“习马会”上的历史性握手,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里程碑,对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具有历史意义。
基于宏观数据、个案事实和制度化协商,均可清晰地看到两岸关系近几年来的进展成效。2008年6月以来两岸两会签署的制度性协议达20多项,在人员往来、贸易投资、教育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两岸受益颇多。目前,大陆依然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地和第一大贸易伙伴。亚太经合组织、东盟“10+6”两个区域组织也依然是台湾主要的出口地。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滞不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时空格局已经证明:从点到线到面的经济合作成效,从非正式协商到制度化、常态化的政策机制变迁是符合两岸共同利益的。“习马会”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彰显出两岸完全有智慧、有能力和有时间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关键在于必须维系好两岸已经取得的来之不易的经济发展成果,继续分享“和平红利”。否则,缺少大陆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台湾要的“拼经济”岂不是“无源之水”?
笔者认为,“习马会”后两岸经济关系的“和平红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两岸经济互惠往来的直接收益将帮助台湾推动其岛内经济改革和政策创新。2008年以来,两岸经济关系的平稳发展,为台湾总体经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大陆即将跨入“十三五”的新战略期,在宏观经济、科技创新、新兴产业、体制创新与社会改革各方面都有新的目标定位和战略措施,这将大力推动其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全方位进步。因此,两岸经济关系只有和平稳定,台湾才能从大陆经济各个构面分享到发展收益。如果没有两岸经济关系的红利存在,那么纵使台湾当局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用“画饼充饥”的方式来谈如何改善岛内的经济利益分配,其经济改革和政策创新也就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二是在地区性的投贸协定中,台湾将获得更为稳定的外部环境处理周边的经贸关系。当前,地缘政治、地区经济和国家利益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如近期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亚投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成为热议焦点。台湾内部有少数人仍主张推动台湾加入TPP和RCEP,认为台湾作为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就必须加入这些区域性协定才能获得更好的机遇。
问题是,这些区域性协定最终落脚点都是经过苛刻漫长的谈判来达成利益妥协与共识,存在很大的机会成本。例如,TPP是准入标准非常高的区域贸易协定,关税、农产品保护、产业转型、市场发育、就业问题等都需慎重对待。因此,台湾内部各种力量应摒弃以政治目的去对待区域性协定,超越党派政治而做真正有利于台湾长远利益的事情,以提升台湾整体经济利益和民众福祉为目标,去务实、稳健地推动台湾经济发展。
可见,如果台湾能够保持好两岸经济关系的“和平红利”,善用好大陆发展中的机遇,包括“十三五”、“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自贸区效应”,构建好两岸共同市场机制,则势必有助于台湾寻找到更为切实可行、符合两岸人民共同长远利益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三是在彼此的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济互惠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台湾经济复苏可借此赢得更多时间。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深度结构调整和政策分化阶段,各种潜在风险交织作用,经济“新常态”和公共治理成为两大主题。正确认识这一“新常态”,合理创新公共治理模式,用好政治沟通互信这一利器,对台湾提振经济动能和总体发展质量相当重要。
在经济议题上,岛内各种观点尤其是在创新创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物联网经济方面,存在较大共识。台湾在科技、产业、人文等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竞争力。以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为基石,台湾的经验和竞争力将在大陆寻找到更为适宜的生长土壤,其“拼经济”才能真正落地。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也深刻表明:和平发展、加强沟通、互利双赢是功在千秋的民族选择。
现在,围绕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岛内政治议题频出、形势多变。但台湾各政党和社会应珍视已经取得的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继续共同创造未来的“和平红利”;应秉持理性、客观、务实心态看两岸经济关系,站在中华民族共同长远利益角度处理两岸事务,是台湾必须面对的重要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