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背景: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为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促进贫困地区整体脱贫致富,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近日,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出台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了便于广大读者尤其是文化工作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政策,《中国文化报》邀请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专家对《规划纲要》进行解读。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事关脱贫攻坚大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针对当前我国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做出了安排和部署,突出亮点体现在:
——实施精准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点低、欠账多,基础薄弱、保障乏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持续扩大。《规划纲要》提出了“因地制宜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思路,针对贫困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地理条件复杂、人口居住分散等特点,要求各地通过固定设施、流动设施和数字设施的有机结合,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条件和区位等因素,贫困地区文化建设表现出了很强的特殊性,个性远远大于共性,难以用统一的政策来解决贫困地区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总体要求,要求对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明确贫困地区的服务和资源缺口,按照精准建设的要求,列出公共文化建设清单。
——加强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保障。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和人才保障乏力,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公共文化跨越式发展。2012年,贫困地区文化事业费总支出为39.6亿元,仅占当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的0.3%。由于贫困地区地方财力不足,导致国家统一安排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直接造成在建设施和项目不能按期完成或不达标,已建设施和项目缺乏运行经费,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针对这一突出矛盾,《规划纲要》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将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所需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中央和省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予以补助”,要求“加大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于国家安排的公益性文化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市级资金配套的政策”。
——强调基层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投入分散,有限资源缺乏有效统筹,重复建设与设施闲置浪费现象并存,难以有效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效能。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文化惠民项目分散建设、功能交叉,项目资金、建设用地、设施布局、运行管理、人员配置、服务提供互不衔接,部分地方公共文化资源存在长期闲置、无效“空转”的现象。《规划纲要》要求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采用盘活存量、 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在基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此举不仅有利于基层各种文化资源的统筹整合,而且能够发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效能。
——重点保障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贫困地区是劳动力净流出地区,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家庭,也形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庞大社会群体。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家庭多由妇女和幼童组成,其中留守妇女5000万,儿童6000万,总计约1.1亿,留守家庭结构不完整,在精神文化层面拥有更强烈的需求。但是,贫困地区文化供给总量不足、种类较少、针对性不强,特别是面向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严重不足,针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语言书籍、影视产品十分匮乏。《规划纲要》要求将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纳入重点保障的特殊群体,要求切实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并就具体保障内容做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比如要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配备儿童康乐设施,增加儿童课外读物,并为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之间的视频沟通提供便利”。关注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不仅仅是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
——注重贫困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提升内生发展动力。贫困地区也是我国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资源集中汇聚的地区。随着扶贫搬迁、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化改造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不足,部分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正逐步面临消亡。据统计,贫困地区1.8万个乡镇(街道)仅有5万余支群众文艺团队,平均每个乡镇(街道)不足3支,近1/3的乡镇(街道)没有群众业余文艺团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乡土文化人才。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力营造有利于乡土人才成长的环境”。
——把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提升,直接影响了贫困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直接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整体实现。《规划纲要》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要求“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对提升群众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满足文化需求与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相结合,从而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94俄罗斯专享会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