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欧洲版)》,12月18-24日
齐晔:294俄罗斯专享会教授、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邬桐:清华大学访问学者。
现在我们达成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变化协议,真正的工作必须马上开始。
最近落下帷幕的巴黎气候大会是全球治理的标志性成功。
巴黎气候大会的最终协议广受媒体和政治家的赞誉。作为一系列高风险和高级别谈判的产物,《巴黎协议》强有力地支持了国际社会的2℃温升目标,即有效控制全球温度高于工业化之前水平2℃以内。
《巴黎协议》是夹杂在国际危机与灾难当中产生的,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巴黎恐怖袭击,也正因为如此,《巴黎协议》毋庸置疑是一次恢复乐观精神的好时机,同时也是一项真正的外交成就。当下的挑战是,如何把这场道德胜利转化为现实意义的成功。
把上述的乐观精神转化为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大量的努力,这或许比大部分人想的都更加艰难。每个参会国家都有各自的承诺,即国家自主贡献。这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目标和战略为《巴黎协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现在要靠每个国家来实现这些目标。
当今世界上的两大排放国美国与中国在巴黎气候大会前的两年里,在气候变化上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事实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之间能够取得共识,是此次巴黎气候大会的主要推动力。
但放眼未来,前路仍布满荆棘。除了美国国会的反对外,美国五十个州接近一半都宣称要在法庭上反对奥巴马的清洁电力计划。该计划被认为是美国排放承诺的基石。
截至去年年底,美国能源相关的碳排放较2005年以来下降了不到10%,平均每年下降约1%。若以上述的整体温室气体排放趋势为准,在未来十年,美国经济的脱碳化速度必须几乎要翻一番才能兑现其在《巴黎协议》中的承诺。
与此同时,在中美两国元首的联合声明中美国许诺向绿色气候基金捐资30亿美元(约合27.4亿欧元),这一承诺必须在国会内通过,但已然遭到诸多反对。因此,尽管《巴黎协议》已尘埃落定,奥巴马在任期内的最后一年仍须努力确保这一气候变化遗产得以持续。
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预计会在十三五计划(2016年-2020年)中规定中国国家自主贡献预案(INDCs)的实施。然而,碳排放峰值的实现要求GDP增长放缓,即在15年减少大约三分之一。鉴于目前新常态中维持经济增长面临的困难,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必将经历一个困难的转型过程。
目前中国还面临着一个“第22条军规”式的难题。中国国家自主贡献预案中,20%的能源消耗须来自非化石燃料,这意味着未来十五年将增加800至1000 GW的电力装机容量。相当于中国要仅靠非化石燃料达到美国目前的电力装机容量。
预案所需的千万亿美元的投资得依靠迅速的经济增长。除了气候目标,中国政府仍在努力消除国内的贫困问题,希望能让七千万人脱离贫困。因此,一个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需条件,然而这又和碳排放峰值目标相冲突。
作为一个外交协议,《巴黎协议》是值得歌颂且具有历史意义的。然而当前的任务是疏通外交上的善意和国家抱负与实际成就之间的道路。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是异常困难的,许多专家甚至认为这是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巴黎气候大会之前两年里,许多气候谈话中有一个流行词——“后巴黎时代(post-Paris)”。现在我们终于进入了后巴黎时代,真正的挑战已经到来。